您的位置:首页 >企业 > 正文

光明乳业净利降超39%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曾经的“乳业第一股”业绩连年下滑,光明乳业确实该着急了。3月20日晚间,光明乳业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其中,2022年光明乳业净利出现39%的下滑。

在光明乳业相关负责人的解释中,去年业绩下滑是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2023年将努力提升业绩。不过,在当下原料、物流、包材等成本上涨,行业激烈竞争等情况下,光明乳业能否实现业绩的提升还需要画一个问号。

净利下降超三成

从2021年的增收不增利,到2022年的营收净利双降,光明乳业经营效益受到挑战。

3月20日晚间,光明乳业披露2022年度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约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扣非后净利润约1.69亿元,同比下降61.08%。而这也是光明乳业自2019年以来出现的最大一次降幅。

光明乳业业绩的大幅下滑主要出现在下半年。在2022年半年报中,光明乳业净利润达2.81亿元,同比增长7.83%。但在三季报净利润增幅出现下滑,为3.67亿元,同比下滑16.98%。到了第四季度,光明乳业单季度净利润亏损了880.3万元,同比骤降105.98%。

这样的一份业绩与光明乳业此前提出的2022年经营计划相差不小。2021年时光明乳业提出2022年争取实现营业总收入317.7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7亿元。按照这一计划来看,2022年营业总收入经营计划完成率为88.79%,净利润经营计划完成率仅为53.88%。

对此,光明乳业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本期未完成经营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乳制品消费增长趋缓,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液态奶、其他乳制品收入同比下降,因此经营效益受到较大挑战。“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所以目前业绩情况是这样,后续我们还是会继续努力的。”该负责人表示。

业绩下滑之外,光明乳业经营性现金流情况也不容乐观。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营业成本229.52亿元,同比下降3.8%,但整体仍处于高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在2021年为20.58亿元,2022年仅剩6.67亿元,同比锐减67.59%。

现阶段已掉出第一梯队的光明乳业,也曾是中国乳业的“一哥”。

公开资料显示,光明乳业的前身是1911年成立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51年,“光明”品牌诞生。1956年,在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基础上成立上海市牛奶公司。

1996年,上海市牛奶公司与上海实业集团合资成立“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上海光明乳业于2002年8月实现A股上市,并在2003年9月份更名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明乳业之所以能成为“乳业第一股”,离不开巴氏奶的加持。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92年,光明乳业就从法国引进了牛奶保鲜概念,即巴氏奶,通过巴氏杀菌法,以72℃-85℃的低温处理技术加工而成的牛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奶的营养与口感。

凭借对低温巴氏奶领先行业的布局,光明乳业一跃成为全国乳制品市场的领军者。2002年上市当年,光明乳业的营收超过50亿元,远超当年的伊利,而蒙牛营收更是未及光明一半。

不过成也巴氏奶,败也巴氏奶。1997年UHT灭菌技术被引入中国,成为我国乳业行业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此后常温白奶大范围兴起。

常温奶更长的保质期大幅扩大了运输半径、减小了运输成本。凭借常温奶的这一优势,伊利与蒙牛大规模铺设渠道,不断投入营销,实现了常温白奶渠道和品类的快速扩张。

反观光明乳业,一直坚持聚焦低温巴氏奶品类,也使其市场规模扩张速度大幅落后于对手。伊利与蒙牛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反超光明的收入规模,建立起如今双巨头的市场格局。

欧睿数据显示,2021年,光明乳业的中国液态奶市场份额为4.9%,同期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0.1%与26.0%。

浦银国际消费分析师林闻嘉认为,光明过去20年聚焦发展低温产品,限制了其向华东以外区域扩张的步伐,导致市场规模与伊利、蒙牛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

原因在于,巴氏杀菌工艺决定了低温巴氏奶必须在低温环境下生产、运输及销售,且保质期远远短于常温奶(通常在7-10天左右)。这大幅限制了低温奶销售与生产之间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光明乳业占据领先份额的低温奶市场上,其竞争优势也遭遇挑战。据媒体报道,蒙牛和伊利已经调整策略发力低温奶市场,比如蒙牛推出了每日鲜语鲜牛奶、现代牧场鲜牛奶等多个品牌,价格体系覆盖了高中低档。

伊利则推出了金典鲜牛奶系列。另外,还有新乳业、君乐宝等更多的品牌涌入低温奶市场,试图复制在常温酸奶领域的成功营销经验。

林闻嘉指出,光明未来若要持续向全国扩张,则需进一步配备更发达的冷链物流及更全国化的奶源布局。

但这也面临要市场还是要盈利的两难选择,因为如果提升销售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必不可少。

然而,冷链物流和仓储的要求导致光明的运输费用远高于主要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品牌和市场的投放力度。

如何在保证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加大品牌与市场投入,是光明乳业长期需要面对的挑战。

缺乏爆款难突围

常温奶造就了伊利和蒙牛双巨头,光明乳业也曾希望通过布局常温奶赛道,来谋求全国性乳企地位。

光明乳业主打的是常温酸奶品类,2009年,其推出的莫斯利安是国内常温酸奶的第一款热门产品。从推出当年时的销售额1亿元,到2014年的突破60亿规模,只用了5年的时间。

但2013年,伊利和蒙牛旗下各自的常温酸奶产品安慕希、纯甄相继上市,凭渠道优势和营销投入上的高举高打,逐渐蚕食莫斯利安的市场。

相比伊利和蒙牛,光明乳业在渠道和营销方面较为弱势。在光明乳业的销售体系中,经销贡献的收入占了绝大部分。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其经销商数量为4059个。相比之下,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末,伊利拥有19321个线下经销商。

营销投入方面,光明乳业2022年的广告费和营销费分别为8.14亿元和5.6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4%和13.8%。可以参考的是,蒙牛2021年的广告宣传费为72.08亿元,而伊利仅在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就达116.39亿,其中广告费74.55亿。

据悉,莫斯利安此前采用低费用模式,以及“弱营销”的模式打开市场,但不断赶超的蒙牛和伊利则拼命砸营销,后两者在《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热门综艺上几乎没有缺席过。

此外,2015年,曾主导推出莫斯利安的时任总经理郭本恒落马,也被业内认为是莫斯利安营收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莫斯利安则由于产品创新滞后,加上竞品冲击,零售额从最高时的约80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50.6亿元,市占率从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9年的3.4%。

而在莫斯利安之后,光明乳业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爆款产品。不少观点认为,近些年光明乳业的管理层频频动荡,每一任领导都有自己的单品规划,使得公司的战略前行方向摇摆不定,再难有下一个爆款顺利跑出。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则认为,近两年在爆款产品或者高端产品方面,大大小小的乳企同行都在加大推广,一定程度上也对光明造成了较大影响。

如今,光明乳业在新帅黄黎明带领下交出了一份“双降”的成绩单。这其中有疫情的原因,大本营上海去年“封城”对其影响不小。

但也应该看到,公司所处的竞争态势不容乐观,前面两大巨头位置稳固,后有区域性乳企纷纷登陆资本市场,这让光明乳业进一步扩张时面对的压力更大。“前后夹击”下如何突围,是其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标签: 乳业第一股 光明乳业营收净利双降 光明乳业业绩下滑 光明乳业营销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