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35岁就成了青年人群面临就业压力的分界线,尤其是互联网,最为严重。这种情况可以在晚上十一点左右,去各个大厂的办公楼瞧一瞧,看一看。
哪一个不是灯火通明,哪一个不是在凌晨之后陆陆续续从大楼里走出?这,对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不算什么,身体倒是可以扛得住,但至少能够获得与之匹配的薪水,趁着年轻,能多赚就多赚,能多干就多干。
命是自己的,钱也得是自己的,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多赚钱是好事儿,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能者多劳,多干多得嘛。
这是以前,至少是2010年以前,那个时候这个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电商等等,一切都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那个时候从业者也有动力,能吃得了苦,能升得了职,能够撸起袖子,能忍得住寂寞,一切加油向前看,生活总是有点儿甜。
那时候行业是健康的,三十五岁是有人要的,能娶得了妻,能考得了公,能拉得动磨,能做的了活,能赚得了钱,能买得起房,能潇洒的过。专家是专家,人们总信他,能说得了实话,能听得懂人话。
搁现在就不行了,人心思辨,留洋的多了,却说不了人话,卷积了行业,卷积了自己,也卷积了别人,更是卷了三十岁以后的同行。
少年学业,青年就业,中年失业,老年肄业,人总是要经历这些阶段,只不过是失业的中年还在苦苦求职,挣扎于家庭的苦海,却道是延迟退休的老年还在急着退休,含饴弄孙。
什么时候起,35岁已是青年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也是被优化后企图改换赛道之后再焕发新生?过硬的技术能否抵得住年轻化之后带来的卷?当一个企业里大多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那些非高级管理岗位的中年人就面临着被放逐,被优化,甚至被淘汰。
那么,这些被优化的人都在做什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高级管理岗,总有一撮人要再就业。可是,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里都注明35岁以下,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都去了何方?当社会财富分配出现倾斜,当大量的人失业或者成为灵活就业人群,当人们处于疲劳奔命,当人们看不到希望,躺平之后的惰性,还是青春看淡,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我想一部分人“黄袍加身”“蓝星上行”,骑着电动车送外卖了,或者是在城市里“滴滴行走”了,极少数人出师创业了,还有的人去直播里“拾荒”了。这的确可以解决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大量的劳动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行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是不敢想象的,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苗头,那就是人们不愿意结婚了,没有动力去生娃了。
刚开始以为是结婚成本太高,生娃花费太多,抚养成本不足,后来一琢磨,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后来深入了解,豁然开朗。
究其根本在于分配,教育资源分配,医疗资源分配,职业资源分配,财富自由分配等等。
标签: 就业环境 35岁青年人就业压力 教育资源分配 医疗资源分配 职业资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