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世界新视野】东西问·镇馆之宝丨王维一:“丝缕玉衣”何以体现以玉为贵的中华文明?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3月20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三),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广州3月22日电 题:“丝缕玉衣”何以体现以玉为贵的中华文明?

——专访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程景伟

1983年,广州市北郊一座被称为象岗的小山发现了南越文王墓,这一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南越文王墓出土的1000多件(套)文物中,不乏精品和孤品,当中的“丝缕玉衣”更堪称南越王博物院“镇馆之宝”。这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文物——形制完备的玉衣,究竟有何独特和珍稀之处?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玉衣制度、其背后蕴藏的以玉为贵的中华文明有何重要价值?日前,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何为“丝缕玉衣”?

王维一:在汉代,玉衣是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的殓服。玉衣又称“玉匣”,虽然我们现在称其为“衣”,但它本身也有“内棺”的意思。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由2291片玉片、丝缕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筒、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全长1.73米。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头套、手套和鞋子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内以丝绢衬贴加固。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贴,十分规整鲜艳。

这件玉衣下面摆有5块玉璧,玉璧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壁孔的痕迹,说明5块玉璧原用丝带系在一起。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觽,在考古学上叫玉握。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展示的“丝缕玉衣”(复制品)。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当年,“丝缕玉衣”如何被发现?从出土到复原,经历了什么故事?

王维一:1983年6月,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发现了一座大墓,墓主人正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该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当年考古发掘时,这件丝缕玉衣就处于该墓主棺室的中间位置。

广州南越王墓展区墓室原址的主棺室。陈楚红 摄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墓室多次进水,所以出土时,丝缕玉衣的丝织物已基本腐朽,玉片散落一地。对于玉片如何处理修复,当时是一大考古难题。后来,考古人员使用石膏,将玉衣“整体打包”,将整套玉衣连同其它附着物装箱,运送至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存放在条件很好的实验室,由考古专家白荣金带领的团队一点一点地进行修复,最终花费3年时间才修复完毕。由此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制作这件玉衣时更是如何地靡费人力和物力。

如今,人们看到的丝缕玉衣的玉片为原件,丝线、麻布是修复时添加的,与玉衣原本的丝线和麻布有一定的偏差,丝线选取红色是因为玉片上的丝线残迹为红色。

“丝缕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觽,在考古学上叫玉握。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南越王博物院“镇馆之宝”,“丝缕玉衣”的珍稀性体现在何处?

王维一:从编缀材质的角度来讲,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的金和银,确实比丝线要珍贵得多。南越文王的丝缕玉衣制作时,可能是时间仓促,才采用了丝线。但恰是如此,使得物以稀为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的金缕玉衣已不下10套,丝缕玉衣却仅此一件。因此,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汉代文物或者“玉衣圈”里,丝缕玉衣都有其独特地位。

况且,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玉衣用缕,并不见于文献记载。为了便于打开与重合,上衣用对襟形式,这在形制上是一个新特点。

南越文王赵眜的丝缕玉衣,当在入葬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前制作,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近10年,是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套完整丝缕玉衣。事实上,汉代墓葬“十墓九空”,诸侯王墓保存完好的屈指可数。包括丝缕玉衣在内的整个南越文王墓并没有被盗,而是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也是一大优势。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展出的玉佩。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通过“丝缕玉衣”解读中国古代玉衣制度?

王维一:中国古人认为,用玉殓葬能使尸体不朽、灵魂升天。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以玉衣作殓装的制度,可上溯到东周时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片的衣服。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殓服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至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盗墓,废除玉衣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玉衣制度显然有着重要意义。考古专家白荣金在南越文王墓发掘报告中指出:“作为封建统治者高级殓服的玉衣,出现于西汉文景之时际,盛行于武帝时期,废止于三国曹魏,前后经历300余年,这套丝缕玉衣,显示出玉衣发展过程的早期特点。”

可以推测,赵眜在位时正是西汉玉衣殓葬盛行时期,其在生前就动工营造这座地宫,并效法中原汉家帝王在死后穿上了玉衣。除了身穿丝缕玉衣,南越文王还在玉衣内外上铺下垫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块玉璧,在玉衣的头套顶端为一玉璧,手套各有一玉觽,脚套旁有一双连璧,这进一步反映了南越国统治者的崇玉观念和厚葬习俗。可惜,玉衣并没有保存尸体不腐的功能,赵眜的尸体还是化为了泥土。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展出的玉璧吸引参观者。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以及玉佩、玉璧等都属于玉器。“丝缕玉衣”对于认识以玉为贵的中华文明有何重要价值?

王维一: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240多件,占墓中出土文物近两成,包括玉衣、玉璧、玉璜、玉环、印章等19种。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广、保存之好,是汉代考古的一次空前发展。南越文王墓玉器的制造工艺,与中原玉器大致相同,有刻、凿、镶嵌、抛光、改制等几种。琢刻技法有线刻、浮雕、透雕等。

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相似,其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南越国宫廷中一定有相当规模的玉雕作坊,其玉器工艺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从此也可以看到,南越文王非常迷恋玉器。这是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以玉为贵的一大体现。

玉,石之美者也。它的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打磨玉器。中国是古代世界三大玉器制造中心(另两个是中美洲和新西兰),玉器生产历经数千年。不同时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独步世界。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学者对玉就有很多赞美,比如“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同时还赋予玉很多礼仪价值。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展出的犀角形玉杯。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西方似乎更喜欢宝石、黄金,中华文明以玉为贵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哪里?

王维一:对宝石、黄金或玉器的喜爱,与民族气质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以农为贵、重农思想影响巨大。几千年来,中国人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内敛、温厚、低调、宽容、以和为贵的民族气质、民族性格。中国是产玉大国,多个地区有玉的矿源,而玉具有温润的气质,作为一种合适的载体,自然而然地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结合到一起。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展出的“文帝行玺”。陈楚红 摄

相比之下,与西汉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以及更早些的古希腊文明,与水、海洋的结合更多,对外交流交往频繁,使得西方民族性格更加开放自由。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的人的性格,自然更容易与当地的黄金、红蓝宝石等更闪耀、有色的矿物质结合到一起。

如此一来,没有生命的矿物质,与有生命的人结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中国人对玉的迷恋,西方人对黄金、宝石的喜爱,进一步折射出了各自的民族性格。值得指出的是,从全世界范围看,喜欢玉的民族并不多,这也正凸显中华民族以玉为贵、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完)

受访者简介:

王维一,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宣教委员会秘书长。开创南越工坊、探越学堂、南越王杯等博物馆宣教品牌,获省市级相关博物馆荣誉多项。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