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上海梅龙镇广场将在不久后关门调改,伊势丹2024年合同到期后,将正式退出上海。据了解,上海梅龙镇广场于1997年正式亮相,是最早将“shopping mall”概念引入上海的商场,其中日本伊势丹百货更是作为主力店强势入驻。
据悉,伊势丹作为最早进入上海市场的日系百货之一,梅龙镇伊势丹是伊势丹上海的第二家分店,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分店。回顾伊势丹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自1993年在上海开出华亭伊势丹以来,随后扩张到成都、济南、沈阳、天津等城市。
然而,近年来,伊势丹在中国的业务进入“低迷期”,一些门店陆续关闭。例如,2007年,济南伊势丹百货在仅开业2年便停业;2008年,内地首店上海华亭伊势丹百货关门结业;2013年,沈阳伊势丹百货也停止运营。而在2022年,伊势丹宣布告别成都市场,于同年底关闭了春熙店与高新店。
如今,梅龙镇伊势丹也被传“闭店”,若传言成真,伊势丹在中国大陆仅剩3家商场,即天津伊势丹、天津滨海新区伊势丹以及仁恒伊势丹。其中,仁恒伊势丹由仁恒置地与三越伊势丹联合打造,于2021年9月30日正式开业。
主流日系百货在华发展现状
“又一知名百货宣布闭店”似乎成为近年来商业市场的新常态。此次听闻伊势丹或将退出上海市场,有网友表示,惊讶却也在意料之中;有业内人士则感叹,日系百货在中国市场早就已低迷已久。
这一现状恰好与20世纪90年代大相径庭。那时,伊势丹、伊藤洋华堂等日系百货进入中国市场,并以优质的商品、专业的服务和独特的购物体验,吸引了中国消费者的关注。随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升级需求,为日系百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也鼓励了更多日系百货进入中国市场。
当然,日系百货在国内的布局,也得益于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鼓励和政策的支持,从而促进了日系百货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本章节,铱星云商以日系百货为样本,盘点部分日系百货在华发展现状,评估和分析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前景。
✦ 大丸百货
大丸百货是日本一家知名百货公司,成立于1920年,隶属于日本大型零售集团公司J. Front集团,该集团在日本拥有大丸和松坂屋两大百年百货公司品牌。目前,大丸百货在中国门店仅为1家,即“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
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J.Front宣布与上海新世界携手,在上海黄浦区开设打造高端精品百货店“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该项目于2015年5月15日正式开业,分为地上六层和地下五层,总建筑面积达11.8万平方米。
此外,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拥有十二部升龙旋转电梯,以及开合式玻璃穹顶和巨型LED屏幕、超大中庭商业空间、及各类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等;还引进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包括GUCCI、Tiffany & Co. 、Bottega Veneta、Burberry等奢侈品牌。
✦ 高岛屋百货
日本高岛屋集团自1831年创立以来,已经拥有185年的发展历史。2012年12月,上海高岛屋百货正式营业,位于古北新区的财富中心二期,共有地下1层及地上1至7层,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据悉,自开业以来,上海高岛屋百货的人气就一直不旺。2014年,百货内更有部分品牌撤出。面对行业困境,高岛屋扩大自营和餐饮比例,门店还引进了牙科门诊和老年用品。除此之外,开展动漫主题展也成为上海高岛屋吸引客流量的有效手段。
然而,2019年6月,上海高岛屋百货官方宣布计划在2019年8月25日终止营业。对于关店原因,上海高岛屋表示,因受当初未能预料的消费结构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实体店消费低迷等因素影响,本店继续经营下去已极为困难。
不过,在得到业主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协助后,上海高岛屋百货又表示将继续经营。但在大众点评和社交媒体上评论来看,“冷清”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容词。
✦ 伊藤洋华堂
伊藤洋华堂于1920年创立,前身为“羊华堂洋品店”,主要零售衣料类和住宅关联的百货商品,业态包括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百货店、专业店和折扣店等。
1997年,伊藤洋华堂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同年11月21日开出中国首店“成都春熙路店”。在伊藤洋华堂全球门店中,春熙店算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一直以来,其年营业额始终位居前列。
而在2022年底,陪伴成都消费者25年之久的伊藤洋华堂春熙店却正式落幕。伊藤洋华堂方面表示,闭店的原因主要是“物业租赁合同到期”,从而决定在2022年12月31日终止经营。
春熙店闭店之后,伊藤洋华堂在华仍有11家门店,其中成都8家,乐山1家,眉山1家,北京1家。据伊藤洋华堂方面透露,其将加快拓展步伐,在深耕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市场的同时,力争在2030年之前在北京开设9家门店。
✦阪急百货
阪急百货是日本一家历史悠久的百货公司,成立于1929年,母公司为H2O控股集团;总部位于日本大阪市,在日本国内拥有多家门店。2021年,阪急百货开出中国内地的首个阪急百货项目,也是海外首个落地项目——宁波阪急。
宁波阪急项目在中国市场可谓一波三折。从2014年确定进入中国市场,到首次开业时间定在2018年,然后延后到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又调整至2021年4月份开业。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宁波鄞州区东部新城,由杉杉集团与阪急阪神百货合作,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项目结构为地上六层和地下三层,带来360余家品牌,其中150余家为首店,日本店铺占比为20%。
品牌方面,该项目不仅设有化妆品专用楼层,还引入LOUIS VUITTON、HERMES、DIOR、BURBBERRY、CARTIER等40家一线品牌入驻,以及H2O旗下的食品超市“泉屋(Izumiya)”、日本“地下商场”特有的商业形态等。不论是品牌引进还是在空间设计,均引发商业地产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日系百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较早,也曾经拥有过一定的市场优势。如今,因种种原因,一些较早进入的传统日系百货选择闭店,而一些后来者则不断创新变革,以新百货业态在华谋求新发展。
百货行业洗牌加剧?
纵观日系百货市场在华发展,“闭店”似乎成为一大关键词。分析其原因,既与部分日系百货在中国水土不服这一通病有关,也离不开近年来百货行业面临的困境。
随着年轻消费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她们不仅仅关注购物,也越来越注重购物过程中的休闲体验,附加的体验属性是传统日系百货难以满足的。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指出,早期进入中国的日系百货最大的特点是,相比于国内百货业态,其更加时尚、品牌更加国际化,但仍然是以传统的零售为主体,这一模式显然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日渐衰落成为必然。
不仅如此,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使线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物的首选,尤其是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直播带货等模式兴起,无人零售、智能购物等新兴业态逐渐崛起,让日系百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而在线下,购物中心进入存量时代,涌现出越来越多代表性的商业项目,无论在品牌、业态上,还是场景、体验上都有着传统日系百货无法比拟的丰富度,自然会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挤压到日系百货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日系百货也很难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地位。
商业战略专家潮成林还指出,近年来,大多数日系百货在国内合作及租赁时间到期,退出中国市场也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日系百货业态的闭店,也预示着传统百货业态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显然,从目前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的日系百货来看,宁波阪急占据一席之地。剖析它的独特之处,相比于传统日系百货,宁波阪急走高端百货路线,这在涌入中国市场的众多日系百货品牌中是个例外。
事实上,除了日系百货之外,中国百货市场同样面临洗牌的危机。2022年度中国百货上市公司业绩快报显示,王府井集团、百盛集团、武商集团、银座股份、广百股份、中央商场等国内代表性企业几乎全员预亏。
赖阳坦言,实际上不是日系百货的在中国水土不服,而是传统的百货商业模式都水土不服。因为它处在业态发展的衰退期,所以国内的百货企业也遇到同样的困境。
那么,国内传统百货市场要如何破局?潮成林表示,当下市场,百货商品已经趋于相同,产品严重过剩,新百货业态需要更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感、参与感及品牌传播度,满足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及精神需求,这是必须关注及重视的。
赖阳坦言,凡是成功的的百货商业,都是做了明显的转型,突出了艺术、沉浸、时尚、IP等属性;在体验上,有所超越才能够生存,这是转型的根本方向。
今年备受关注的DT51,便是百货业“新物种”。以85后中产阶级家庭为目标客群,该项目在引入众多轻奢品牌基础上,将50%的店铺资源留给了自营的买手集合店;此前王府井集团更是将“北京东安睿锦”打造成首家买手制百货,这都为百货业态革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总的来说,国内传统百货其有着比日系百货更能快速洞察市场变化、贴近本地消费者等先天优势,或将迎来不一样的发展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百货行业洗牌势在必行,国内传统百货要敏锐把握商业发展趋势,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实现长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