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17个、全省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瞄准“广佛极点”,推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前4月,佛山外贸进出口总值227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2%,占同期广东省外贸总值的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家电订单大幅上涨,美的微波炉、洗碗机的上半年订单已经排满;服装、塑料制品、灯具也实现了出口倍增。
这样的成绩,对于佛山来说并不意外。作为广东省经济强市,“十三五”期间,佛山市GDP从2015年的8107.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816.47亿元,是全国第17个、全省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佛山靠着敢闯敢拼、勇于喝“头啖汤”的改革精神,凭借扎实的实体经济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面对“十四五”的宏伟蓝图,佛山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区位责任,努力当好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有家就有佛山造”
开车行驶在佛山市顺德区的美的大道上,扭曲面动态造型的美的总部大厦格外显眼。作为佛山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大厦入驻着美的中央研究院、战略决策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核心部门。在这里,仅是为了制造一款电饭锅,美的就要对数千种大米做出细致研究。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让美的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连续5年蝉联中国家电行业首位。
佛山并不是美的一枝独秀。因制造业闻名全球,佛山“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名声享誉海内外。从碧桂园到格兰仕、万和电器,从林氏木业到维意定制,从日丰管、联塑到东鹏瓷砖、坚美铝业、海天酱油……据统计,在佛山,每一秒就有2个电饭锅下线,每一分钟就生产1台汽车、100台微波炉,每一小时生产273台洗衣机,每天生产超过2万台冰箱。
佛山的实体经济支柱产业是家居业。2020年,佛山装备制造、泛家居产业集群如期实现万亿规模目标,产值分别达到11221亿元和10719亿元。其中,佛山一个城市的装备制造业就占据了粤西地区的“半壁江山”。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佛山茁壮成长。华数机器人在落户佛山6年间开发出数十种机器人产品,覆盖整个工业应用,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今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点赞”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目前已经聚集超8300名设计师,为佛山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佛山产业的蓬勃发展依靠的是创新驱动。“十三五”期间,佛山财政科技投入从30亿元增加到102亿元,规划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加快构建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从717家增加到5718家,规模以上工业机器研发机构建有率从14%提高到56%,企业工业技改投资规模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今年4月27日,由季华实验室研发的佛山“超高比功能柔性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可以说,佛山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迅猛,已然实现“上天入地”。
古镇佛山新活力
如果要问,万亿GDP的佛山,最大的短板在哪里?恐怕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城市形象内涵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区划调整的原因,佛山五区各有各的中心,合并后,原来的边界转变成了“核心地带”,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要相应加快。为此,佛山市启动了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心城区形态提升专项行动,建成人民公园等21个项目。岭南天地、千灯湖、渔人码头、美的鹭湖、三江汇流不断焕发着城市魅力。
与此同时,佛山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完成“三旧”改造项目超5万亩,整理村级工业园土地15.1万亩,“村改”新建在建厂房超过2500万平方米。
如今,禅城区文华公园夜间灯光璀璨,“环文华公园”片区不断成型;南海区作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沿着千灯湖城市中轴线不断延伸城市中心的触角,并积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十大示范片区;顺德区强化中心城区引领作用,高标准推进“强中心”16项重大项目,并争取在“七一”前让村级工业园退出历史舞台;三水区坚持三水新城、北江新区、西南老城区齐头并进,“一主三副”城市化格局加快成型;高明区扎实推进“美丽高明”大行动,西江新城二期、三期全面启动,滨江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云勇林场更获得“国家森林公园”称号。佛山通过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向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发展之路迈进。
在形象重塑中,文化是佛山难得的优势。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佛山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佛山持续擦亮“粤菜粤厨名城”“世界功夫之城”“博物馆之城”等品牌,打造8个以上美食集聚区,推动美食产业品牌化发展,建设提升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和80处示范点,点亮“夜明珠”。佛山还加快南方影视中心建设,成功举办了金鸡百花电影节、篮球世界杯、定向世界杯等重大文体活动。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加持,佛山城市形象的“文化味”愈加浓厚。
广佛同城开新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