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1月25日,媒体从浙江丽水高速交警获悉,19日晚,丽水高速交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一名司机称其驾驶的浙K牌号车辆在G1513温丽高速青田段行驶时定速巡航失效,踩刹车后车时速反而从75公里达100公里以上。后在交警护航、车主在多次尝试工程师提供的方法后才将定巡功能关闭,安全停车,而此时车辆已狂奔45分钟。而在此前,S9苏台高速上,一辆浙A牌照小轿车定速巡航功能也出现类似情况,也是在汽车品牌方工程师的引导下,车主才关闭轿车定速巡航,安全停车。
这是否意味着,车主要想使用定航功能,就必须配带一名品牌方工程师呢?不然,万一遇到刹车失灵现象,又当如何处置呢?如此,定航功能岂不成为重大安全隐患,需要车企认真研究一下,要不要再保留定航功能。毕竟,对汽车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保障,汽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定航功能并非新技术、新工艺,早在上世纪70年代车企就开发了定航系统,给高档汽车增加了定航功能。几十年来,只听说过定航功能失灵后不定航的问题,从未发生过定航功能失灵后让车辆刹车失灵的现象。如果是前者,至多是不能定航了,而后者就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了。出现定航功能失灵、车辆刹车无效现象的,是在推出智能汽车之后,亦即在智能汽车身上才发生了定航功能失灵的问题。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任何自动驾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都包括了感知、决策、控制三大系统,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引发定速巡航故障。这就麻烦了,智能汽车会让定航功能面临这么多的故障压力、失灵风险,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找到前,智能汽车配备定航系统是否就是“配备”风险呢?该不该给智能汽车配备定航系统呢?
事实也是如此,除汽车定航系统外,其他方面也都存在智能化后“太智能”现象,出现问题的概率远大于机械化。笔者几年前购买的一款智能化汽车,据说是顶配,可是,仅仅用一、两个月时间,就已经去4S店五、六次了,其中,最严重的,是电脑集成板坏了,需要到厂家更换,结果,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换回新的电脑集成板。好在电脑集成板坏了,显示的是出现故障,而不是定航系统坏了后不能刹车。否则,也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除汽车外,去年买了一台热水器,竟然也出现了使用几次就点不着火的现象,经过经销商派员工修理,与汽车电脑集成板坏了一样,也是集成板坏了,需要更换。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像汽车定航系统失灵、出现安全风险的情况下,没有过多引起关注。否则,智能汽车、智能电器等发生的问题,确实比传统产品多得多。
这也意味着,所谓的无人驾驶汽车等,别看炒得很热闹,大有完全替代传统汽车的感觉。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接受智能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但又需要企业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细心的服务、更加精细的管理、更加可信的质量,打动消费者。在安全没有绝对保障、心理没有绝对接受的情况下,消费者是不大可能轻易接受这样的汽车的。毕竟,对消费者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
所以,连续的定航系统失灵,可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带来不利影响,消费者也不会再轻易使用定航功能。特别是已经习惯了传统物品的消费者,会把选择传统技术当作选购商品最主要的考量。他们不排斥智能,却有点难以接受智能,尤其是汽车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品,不会轻易接受。
也许有人会说,定航系统失灵,只是个案,绝大多数汽车的定航系统还是安全的、可靠的。显然,这样的话是讲给消费者听的,是会被消费者痛斥的。因为,个案归个案,落到某个消费者身上,就是灾难,谁会拿自己与灾难去博弈呢?明知智能汽车的定航系统会失灵,谁还愿意配备这样的定航系统呢?就算可以不用,也不想花那个冤枉钱啊。这就是现实,也是消费心理,更是汽车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