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今日快看!从“水生意”翻车 看均瑶健康转型之困

贵在生态协同!

作者:李敬择


(相关资料图)

编辑:郑智

风品:曲颖 沈禾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二次创业!新增曲线!

企业如何持续成长,是一个常说常新话题、也是一个知易行难话题。

这不,跨界“水生意”的均瑶健康就意外翻车了。

12月7日,湖北省市监局公告显示,近日,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岩心水润”2批次饮用天然矿泉水(518ml/瓶)、饮用天然矿泉水(350ml/瓶),各检出溴酸盐0.018mg/L、0.017mg/L,不符合食安标准。

在食安大于天的当下,可谓一石千层浪。于正谋求全面转型的均瑶健康,更是不小打击。衍生影响几何?又何塑信誉金身?

1

红海比拼、 “鸡肋”之思

何塑信任金身

提起“均瑶”品牌,大多数人不会陌生。小卖铺货架上的均瑶牛奶,伴随了一代人成长。

1997年,张学友一句“因为有爱,健康常在”,让均瑶牛奶家喻户晓;2000年,均瑶健康市场份额跻身全国前十。

2011年起,均瑶健康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迅速推出多款系列产品,凭借先发优势,2020年8月头顶“常温乳酸菌第一股”光环 ,均瑶健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均瑶集团旗下继吉祥航空、爱建集团、大东方后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意外的是,此次回归大众视野,主角却是矿泉水产品。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规定,天然矿泉水溴酸盐限值为0.01mg/L。

换言之,均瑶上述产品抽检批次的溴酸盐含量超标准限值的70%-80%。

要知道,溴酸盐经动物试验证实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对人类可能致癌物质(2B类)。

拉长维度,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企查查显示,2020年11月,同样是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因“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被英山县市场监管部门罚款3万元。

都说事不过三,食安大于天,能否足够警醒、找到症结、杜绝再犯,均瑶健康不乏冷思。

要知道,除了益生菌,矿泉水也是其多元化版图中的重要一环,布局可谓不予余力。

2020年,均瑶健康宣布开始增设矿泉水项目,设立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2021年以2100万元收购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70%股权,更名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

2022年1月,均瑶健康宣布投资1.5亿元建设恩赐矿泉水产业园。推出“恩赐”天然矿泉水,官宣资料中“富含偏硅酸和锶”是主要卖点。

主打健康的矿泉水,却因溴酸盐超标翻车,是否有讽刺感?

看看业绩,不算苛求:2021年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和湖北均瑶恩赐公司分别亏损89万元和333万元;2022上半年上海均瑶扭亏为盈,净利22.65万元,湖北均瑶恩赐则亏损246.67万元。

矿泉水,是门好生意吗?

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表示,矿泉水看似简单,实在高门槛、强竞争、强专业性。生产需要获采矿证,还要缴纳资源矿产税,前期投入成本高;赛道巨头林立,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娃哈哈等头部企业市占率高,同质化红海竞争中,后进入企业如无核心特色很难突围,痛交学费、铩羽而归者不乏案例。

知名专家宋亮认为,从矿泉水业角度说,市场现已形成固定格局,龙头企业非常强势。均瑶健康营销能力、渠道布局等较差,不能发挥品牌优势、规模效应,因此布局矿泉水对其来说有些“鸡肋”。

的确,跨界从不是轻松话题。因为品牌绑定,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兴业务做不好,甚至会拖累主营业务,反而业绩更差,这是不少二次创业者的尴尬所在。

那么,经历上述翻车,均瑶又将何去何从;食安无小事、牵一发动全身,是否对主品牌带来不利影响?如何重塑信任金身。

2

增收不增利 大单品依赖与衰退

警惕老化掉队

看看基本面,不得不多些思考。

一代老牌乳企,为啥踏上多元化之路?

寻求新增长点背后,不乏转型的急迫无奈。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年受疫情冲击,均瑶健康营收一度下降31.62%至8.519亿元,2021年虽可喜增长7.24%,但9.136亿元的营收仍远低于2019年水平。

净利更为“疼痛”:2020、2021连续两年下滑,幅度分别达27.60%、31.26%。

进入2022年依然增收不增利:前三季营收约8.45亿元,同比增加20.6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约7891万元,同比减少45.21%。

对此,均瑶健康主要归因除了原材价上涨,折扣率高于上期,加大渠道投入,导致费用增加等,还有公司新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投入增加

下列数据亦不可不察。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17年的0.038天增到2021年的1.744天,总资产周转率也从2017年的1.715次降低到2021年的0.409次。2022年三季度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9.78天,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2.77天。

抛开现金流压力、坏账风险,产品竞争力、市场话语权咋样?

虽大力多元化,聚焦产品结构,均瑶健康仍难摆脱大单品“味动力”的依赖。2019-2021年,乳酸菌饮品分别给均瑶健康带来11.88亿元、7.70亿元及7.54亿元收入,占比总营收的95.37%、90.43%、82.58%。妥妥主力之外,成长已经失速、收入贡献持续下降。

2022年三季报,乳酸菌饮品收入降至5.16亿元,同比再滑13.96%。

何以有此退化呢?

知名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乳酸菌市场竞争激烈,门槛较低,大小企业均推出低价位乳酸菌产品,加之消费者对产品甄别力较弱,因此市场暂时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状态。“均瑶健康乳酸菌业务下滑,本质就是乳酸菌市场混战结果。其虽在乳酸菌领域不断发力创新,但整体业绩下滑是必然的,因为市场上产品太多。

均瑶健康亦坦言:均瑶健康作为常温乳酸菌龙头企业,上市之后成为行业企业指向的目标。竞争企业竞品采取低价促销行为获取市场份额,公司被迫作出应对,造成公司终端促销费率进一步上升,行业内更多的短期行为威胁着良性竞争循环。

鲸平台智库专家、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与举集团之力、专心在乳业耕耘的伊利、蒙牛不可同日而语,乳业并非均瑶集团的核心主业,均瑶健康能从集团获得的资源与支持有限,整体发展也处于边缘地带,未能跻身乳业头部行列不足为奇。

不算多夸言。早在IPO递表时,均瑶健康就已披露产品系列相对单一的风险,并表示已在持续进行新品研发推广。

可从上述实操业绩看,推新育新效果咋样呢?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认为,均瑶健康原有大单品乳酸菌饮料没有太多科技含量,随着伊利、蒙牛等龙头布局,均瑶健康“味动力”的市场份额正逐步萎缩。

“在这个消费端不断倒逼产业端创新升级迭代的节点,我觉得均瑶已经远离主流消费人群。”在朱丹蓬看来,均瑶没有跟上整个消费升级节奏。味动力这种常温的乳酸菌已被市场抛弃,被消费者所遗忘。“整体看,均瑶品牌老化、产品老化、渠道老化、团队老化、客户老化、模式老化。”

言语犀利,却足够引发均瑶健康冷思。一日千里的大消费领域,看重的正是自我迭代、自我打磨。一招鲜、单品打天下时代已过去。乳品依然是大赛道,与其多元跨界、一山望着一山高,不如深钻深研主营业务,把住用户趋势,吃透吃细品类,小步快跑、卡位衍生新兴机会。

放眼当下,中国乳业成长速度日新月异。

乳酸菌饮料和牛奶一样也分低温和常温两种产品,低温受限运输与储藏条件,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常温则可渗透到三四线及乡镇市场。

均瑶健康虽较早介入常温产品,但随着市场扩大,竞争对手不断进入、先发优势正在消磨:2014年以优乐多、小样、小洋人为代表的一二线品牌进入常温乳市场。2015 年后,低温市场上较成功的品牌伊利、光明也进入常温市场。

据均瑶健康招股书,2015年常温乳酸菌饮品约79个,2016年达100个左右。2017年后甚至部分经销商通过代工方式经营自有品牌,品牌量仍在增长。

上升到整个乳业,已进入高、精、尖比拼的下半场,头部乳企乳企都在强研发、强产业链、强营销渠道,死磕细分化、高端化、功能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升级号角下,均瑶健康是否跟上节奏?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7年至2021年均瑶健康的销售费2.345亿元、2.918亿元、2.661亿元、1.258亿元、1.688亿元,研发费116.6万元、150.7万元、221.5万元、200.6万元、1264万元。如此体量增速,是否有些掉队呢?

以2021年为例,伊利研发费达到6.01亿元,飞鹤、澳优分别为4.25、1.93亿元。

在首财看来,产业结构日益成熟,有利消费者更多品质选择,也意味着头部洗牌效应加强,内卷高阶竞争中,偏安一隅、差异化不明显、产品纵深不足的企业必然生存压力加大,甚至泯然众人。

3

多元化迷思 “蹭”概念?

警惕跨界冒进 协同性是关键

当然,均瑶健康并未躺平,在多元化转型上堪称很“拼”。

2018年12月,均瑶乳业更名为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公司战略正式从乳饮料转向范围更广的健康型饮品。

客观而言,大健康确是一片富饶蓝海,均瑶上述转型不失为一种“曲线自救”。只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尤其多元化的战略连接,业务“协同性”可谓重中之重。

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称,协同战略可像纽带一样把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企业更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发展空间。

往期看,均瑶健康相继进军益生菌、矿泉水、玻尿酸食品、白酒领域。盘子足够丰富、步子迈的大又急,可细观除了益生菌,其他业务是否跨的有些太猛,与原有主业多少协同性呢?

香颂资本沈萌曾犀利指出,均瑶健康屡屡跨界虽惹人瞩目,但其策略缺少稳固的根基。从“均瑶乳业”改为“均瑶健康”,既是一种“蹭”大健康概念的意图,也是一种对自身应如何发展茫然的表现。

诚然,无论转型升级,还是多元跨界,从不是轻松话题。如烹小鲜、如履薄冰,最忌贪多求全、既要还要。

更多跨界,虽带来更多成长可能、市场空间,却也意味着更多竞品、更多投入、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品控风控要求。看看其财报坦言、业绩表现、矿泉水翻车事件,有无冒进激进、有无“后遗症”反思?

目前,矿泉水业务推出的“恩赐饮用天然软矿泉水”系列产品,在“味动力”官方淘宝旗舰店已因风波下架。

白酒业务,也在起步阶段。据《中国基金报》,均瑶健康与圣窖酒业于2022年2月中旬业务融合正式启动,短短45天时间,主产品“圣窖酒”订单已超亿元。可而后销售规模,尚无声音。

玻尿酸食品,目前同样尚无下文。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犀利:“公司股价从上市以来就不断下跌,上市以来业绩连续两年都不行,到今天股价再次创历史新低,不要拿什么外围因素之类的搪塞投资者,大盘涨均瑶不涨,食品饮料板块涨均瑶还是不涨,公司面对股价再次跌破发行价,还不及时回购股份稳定股价?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用低价位回购糊弄投资者!也不要多元化经营业务天天蹭热点的东搞西搞啥也没搞出名堂来!”

爱之深责之切!犀利言辞背后,是投资者一番苦心。

遥想2022年3月,均瑶健康制定一份股权激励计划,业绩考核标准很高:以2021年营收为基数,2022年到2024年,营收增长率分别达50%、125%、238%。

尴尬的是,市场反应却有些冷脸。公告发布后首个交易日股价跌幅5.68%,3月8日继续暴跌8.03%。

玩味在于,均瑶健康设置的期权行权价为20.21元,而草案公布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为18.26元,最近半年均价为19.09元,均低于行权价。如此操作,难免让外界质疑其提振诚意、有无“小九九”、信心足不足。

信心比黄金重要!截至2022年12月8日,均瑶健康收盘价15.51元,距离13.43元发行价并不遥远,相较于上市之初创下的32.25元高点缩水已半。

4

益生菌野望 贵在高精尖突破

当然,危中有机。

出现问题遭遇挫折不可怕,怕在执迷不悟、继续侥幸任性。

矿泉水超标”事件虽痛,又何尝不是转型关键时期中,对均瑶健康的一记及时响亮提醒?如能及时查漏补缺、反思精进,未尝不是逆转开端!

事实上,均瑶健康也有不少亮色表现:

单看2022三季度,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35.99%,归母净利3348.94万元,同比增长71.55%,归母扣非净利2813.87万元,同比增长82.06%。增长恢复已有不小起色。

聚焦多元化,益生菌是主线重头戏。

2021年报称“通过二次创业,发展培育新品,尤其以益生菌为核心突破,向‘益生菌第一股’奋进。”

2022年12月1日举行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均瑶健康表示,面对市场压力,公司将在稳固常温乳酸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布局和拓展益生菌领域,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在两大板块建立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矩阵。

不止说说而已,2022年11月,均瑶健康公告称,拟出资2.79亿元取得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85%股权,成为润盈公司的破产重整投资人,后者从事益生菌领域研发、生产、销售。

均瑶健康董事长王均豪预计,重整完成后,润盈技术储备可迅速应用到市场,国内头部的乳品企业已在和润盈签订合同。

“重整后三年内,销售额目标计划于2025年达到5.31亿元的年销售额。”

这份信心,有一定底气支撑:2020年12月,刚刚上市4个月左右的均瑶健康,就通过签订战略合作进军益生菌市场,2021年实现益生菌饮品营收2123.02万元、益生菌食品营收3543.42万元。

首财浏览味动力淘宝旗舰店,发现其益生菌的产品布局方面较完善,功能细分也较全面:肠胃健康、体重管理、内在养护、开胃解腻。

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均瑶健康称,接下来公司持续推进益生菌的业务占比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公司的主力业务。“未来还会有更多品类和品牌加入,不断丰富公司益生菌核心产品矩阵。同时希望通过技术赋能、产能赋能改变市场竞争环境,实现益生菌领域国家种子安全,国产替代。”

雄心壮志,值得点赞。客观而言,相较上述白酒、矿泉水、玻尿酸等跨界,益生菌布局与均瑶传统主业最近,叠加市场快增需求,一但成功做深协同效应也应最强。从此看,兜兜转转中均瑶健康已找准方向,可喜可贺。

只是,能否真正成为业绩股价提振良药、终达破题成长性的夙愿,仍要打个问号。

放眼市场,益生菌赛道同样强竞争、强专业,且是巨头林立。

科拓生物2021年财报显示,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国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养乐多”、“妈咪爱”、“Life Space”等国外品牌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占有很大份额。

此外,伊利、飞鹤、澳优等乳业巨头也在纷纷快速进军。

以澳优为例,旗下益生菌业务品牌锦旗生物申报的MP108鼠李糖乳杆菌获国家卫健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可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菌种。一举打破婴幼儿“洋菌株”垄断,为中国第一株自主研发的婴幼儿益生菌菌株。

就在上月,澳优旗下益生菌业务品牌——锦旗生物申请的发明专利《可促进排便的组合物及其用途》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相比之下,后来者均瑶又有多少特色优势、分食能力呢?

均瑶健康董秘郭沁坦言,公司与益生菌国际大牌的差距在于明星菌株不多。“明星菌株更容易卖出价格,这是我们未来要强调的部分。”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后疫情时代,免疫需求催化了益生菌市场扩容。国内研究趋势是深挖菌株功能,向功能食品、药品转换。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消费者逐渐理性,益生菌业已出现“内卷”,未来竞争将更拼独创性、功能力。

江湖未定、你我皆黑马。江湖白刃、洗牌也无情。价值点、阻点痛点交织中,后入跨界者如不想泯然众人、破壁转型之困,必须多些卡脖子突破,在高精尖上、在高效高质上做特色精准破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二次创业之决绝、迎多元价值蜕变,会是均瑶健康么?

本文为首财原创

标签: 有限公司 天然矿泉水 饮用天然矿泉水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