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京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这部剧通过对1915年到1921年这个“觉醒年代”的艺术再现,填补了党史创作空白,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剧中没有生硬刻板的说教,没有贴标签喊口号,没有脸谱化、概念化,而是真正抓住“讲好故事”这个电视剧文艺创作的核心要义,在重大题材作品中见神韵、见风骨、见人心,给重大题材创作带来很大启发。
清明节
观众给剧中英烈扫墓献花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于今年2月1日至3月1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首播,随后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二轮播出,引发热议不断,热度口碑持续增长。首轮播出中,该剧在同时段播出剧中持续占据榜首,收视率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排行榜第一,网络评分高达9.2分,超七成网友给出五星好评,四星以上好评占比超过94%,打破了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多项纪录,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树立了新典范。
今年清明节,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的墓前放满了鲜花,很多人是通过《觉醒年代》知道了他们。这部剧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了强大的共情和共鸣效应,更为可贵的是该剧充分拉近了主流文化和青年的距离,让90后、00后年轻人产生信念感、使命感。在电视剧收官后,网上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网友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觉醒年代》在视听层面创造出的艺术感召力,与剧集引发的观众赞叹,一起形成了当下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觉醒’现象。”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谈道,电视剧播出后,无数观众通过密集的弹幕表达了他们的观剧感受,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种跨越百年感受到的震撼,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感召力,不如说是一种跨越历史的思想探索与代际对话。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评价说,《觉醒年代》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上实现了新的拓展和突破,立起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和播出效果的又一个新高地。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觉醒年代》在坚持历史史实上做到了扎实,编剧龙平平是党史研究专家,懂党史的人又会写戏,是创作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剧得天独厚的优势。剧本在创作之初就在主题和立意的表达上明确了目标——努力追求艺术创新,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审美上的新突破。剧作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叙事、情感叙事高度融合。剧中的革命者不但有个人的革命经历,更有家庭生活、情感生活。陈独秀在剧中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也是一个父亲,跟他的孩子有强烈的代沟。“父亲,丈夫,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党的创始人,共同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是让观众认可这部作品的理由所在。”
追完剧
相当于学习一遍党史
《觉醒年代》丰富了建党伟业的叙事框架,回答了红船从哪里来,边学党史边追剧成为全新的看剧方式。
剧中的时间跨度是从1915年至1921年。编剧龙平平说,新中国一切的美好皆源自这六年时间。自从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中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新文化运动时,传入中国的有十几种思潮,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等。对这些主义,当时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播,还有许多实验,但都不灵,这些思想激荡在《觉醒年代》中多多少少都有所展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