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自古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浓厚,马尾荷包就是盛开在这块乡土之上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2012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马尾荷包是由香包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出现在清代中期,与香包的区别是工艺更复杂,制作技术要求更高,外观更精美。
(资料图片)
马尾荷包是用布或绸缎纳成一个袋子,外绣彩图,内装雄黄香草,缝好袋口,外面再套上用马尾毛编织成的网袋、挂上珠子、系上穗子而成。其形状像一只倒置的荷蕾,故称“马尾荷包”。
它是用丝绸刺绣、缝制而成,通常模拟十二生肖、花鸟草虫、日常用品形状,吊上彩色装饰品,内装香草和雄黄,供人们端午节时佩戴。而制作、佩戴马尾荷包是庄浪当地人过端午节的一种风俗习惯,一方面由于马尾荷包工艺精美、极具装饰性以及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更因为时令已立夏,进入昆虫繁衍活跃的季节,荷包内香草雄黄散发的香味能够驱逐蚊虫,不啻为一个非常便利的“避邪”之物。
2
马尾荷包构思巧妙,工艺精美,集中体现了农村妇女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同时因其体积小、耗材少、成本低、装饰性强、便于携带,当地人人喜爱,家家制作,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
制作、佩戴马尾荷包时,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妇女在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和刺绣图案的选择等方面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喜好。
——马尾编荷包小巧精致、色彩鲜艳、图案造型丰富,有做成鱼、蛙、蛇、壁虎造型的香包,祝福娃娃平安;
——有用双鱼、蛟龙、双蝶图案来象征两性之间的关系,如莲花、梅花、牡丹、菊花寓意女性,穿莲的鱼、登梅的喜鹊、采蜜的蝴蝶便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公鸡象征吉利等;
——还有利用汉字谐音巧为比喻的图案,如早生贵子(枣、花生、桂圆、莲子)、福在眼前(蝙蝠、铜钱)、封侯挂印(猴子、印章)等等。
绣好的马尾荷包图案美观,富于装饰美,可佩戴在胸前,也可以悬挂在客厅、卧室的墙壁上。
3
陈换香是庄浪马尾荷包省级非遗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自小受家庭影响,学会了马尾荷包的制作技艺。
陈换香说,马尾荷包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有九个步骤:
——选料。主要材料是马尾、绸缎、丝线、香草、雄黄和珍珠。
——复里。在绸缎背面抹上浆糊,贴一层里布,熨干粘牢。
——绣图案。把选好的图案刺绣在绸缎上面。
——纳形。把绣有图案的料块纳成荷蕾状,或花瓶形、蝴蝶形的袋子。
——锁边。选好彩色丝线,以交叉锁或三角锁等锁边工艺锁好边。
——装香料。在袋子里装上雄黄、香草等芳香类药物,然后缝严袋口。
——编网套。这是马尾荷包得名最关键的一步:编织马尾络套。先用四根马尾,编织成3毫米左右的花边,沿荷包瓶口的这头一溜烟锁到另一头。然后从瓶颈处引出编了一定长度的花边,一般是四到六绺,放射状固定,接着将预留的散马尾横向勾结,编成繁复规整的网状,比大戏里花旦的霞帔更雅致美观。
——上网套。把荷包装进网套里锁好口。
最后一道工序系穗子就简单多了,搭配色泽悦目鲜艳的流苏,穿上大小适中的珠子,从瓶身的肩头两侧垂挂下去,再穿上挂绳儿,便大功告成。
如今在乡村,养马的人家寥寥无几,马尾难求,但人们对马尾荷包的挚爱却难以割舍,于是,心灵手巧者找到了以假乱真的替代品——缝纫皮革的尼龙线。同样的黑色,同样光滑、有韧性,硬度适中,且比马尾更匀称,长短更容易控制。
庄浪的马尾荷包,可谓在香包文化中别具一格,现已被当地政府指定为旅游纪念品。无疑,在民间的热爱与政府的保护的双重“保驾”之下,马尾荷包必将继续流传发展下去。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