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ian
编辑 | 杨旭然
历尽风波之后,滴滴成了如今中文互联网生态中最特别,且颇具神秘色彩的企业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新的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1738亿元和140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93亿元人民币和238亿元人民币。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虽同比下降了19%,但净亏损却同比收窄了52%。
占公司总收入89%的国内出行业务,收入从2021年的1605亿元下降至2022年的1259亿元,降幅为22%;占比仅有4%的国际化业务收入增长62%至2022年的59亿元。
滴滴国内业务受到下架风波叠加疫情影响,营收的大幅下降并不让人意外。但净亏损的大幅收窄,反而体现了滴滴在降本增效上的努力。
大幅减少的用户补贴和大批裁退的员工,呈现在财报上,是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下降42.5%至2022年的98亿元,运营和支持费用同比下降13.4%至65亿元。总成本较去年直接下降了近30%。
来源:滴滴出行2022年报
年报还显示,春节以来,国内通勤、消费性出游、大型交通枢纽等场景的出行需求恢复迅猛,直接带动了滴滴国内出行业务的回归性增长。今年3月,滴滴的国内出行业务日均完单282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42%。
据易观分析的数据,滴滴回归后依旧保有70%左右的市场份额,依旧是国内网约车行业的头号玩家。基于此,其扭亏为盈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18个月里,不断进场的新玩家还是让滴滴失去了近20%的市场份额。在这种局面下,滴滴不仅要靠盈利稳住投资人的情绪,也要顶住来自群狼的撕咬。毕竟在中国商界,老大从来不是那么好当的。
庞大的用户群体,是滴滴业务稳定的基石。
网约车作为典型的双边规模市场,用户主要分两头——供给侧的司机和需求侧的乘客。对于这两类用户,平台方能给出的最直接的获客抓手便是补贴政策。
但仅靠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份额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才是各家争夺的关键。因为像网约车这样同质化较高且定价透明的业务,几乎不存在壁垒。换句话说,谁的用户基数大,谁就具备了规模优势。
滴滴的在司机和消费者端都有海量用户
滴滴深谙此道。其早期豪掷200多亿美元,用9年的时间将市场份额拓展到90%。被下架后,大量新玩家涌入市场,各家都推出了补贴政策,但谁也无法像早期的滴滴那样不惜代价烧钱。当市场中已经存在滴滴这样的巨头,其他平台的烧钱策略就只能成为没有尽头的无底洞。
下架后的滴滴虽然失去了每个月900多万的新增用户,但仅在微信页面的出行入口,21年就有6000万月活,累计访问用户3.8亿,小程序的使用人数也是不断增加。另外,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系统,滴滴能够更加稳定地接单和派单。这让更多司机和乘客愿意选择它。
这让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城市用车行业中(不包含聚合平台),滴滴出行活跃人数渗透率达19.27%,比位居第二的嘀嗒出行高出10.52%。
由于市内出行这个市场的需求分散且高频,供给很难覆盖需求。因此,出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稳定的运力,即稳定的司机供给。据滴滴2022年报,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中,滴滴在全球已经拥有5.87亿名年活跃用户,2300万名年活跃司机。其中,国内出行业务有4.11亿名年活跃用户,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
滴滴作为最具规模的头部平台,在运力的积累和留存上同样具有显著优势。但合规限制了运力的规模,当各城市的运力达到上限,滴滴只能在有限的司机池中维护存量,随着新玩家的入局,存量运力的竞争势必会变得更加激烈。
2010年,网约车在国内市场兴起,历经20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多次调整。
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2016年滴滴收购Uber中国,网约车市场逐渐形成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局面。滴滴也很快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
上涨的车价、平台抽佣、高峰时期打车难等等都是市场不满意的地方,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引发了乘客和司机的矛盾冲突。
这与滴滴希望更多利用在国内的优势市场地位有一定关系。通常来说,更强的市场掌控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获得更多收益,但网约车市场的情况显然更加复杂。2017年之后,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安全规范成了各平台最重要的评价因素。
2021年滴滴遭遇风波,各平台看到了抢夺网约车市场的机会。美团迅速重启打车业务,滴滴的老对手曹操出行、T3出行等也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甚至连字节跳动和华为等巨头也开始布局网约车赛道。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网约车平台298家,相较于滴滴下架时新增57家,增幅达到24%。
近些年各类网约车平台快速发展
随着新对手的涌入,网约车行业逐步分化出自营类、聚合类以及自营+聚合三种业态。其中,背靠高德地图的聚合平台高德,靠着自带的6亿月活,以及免佣、红包等获客手法,日单量曾一度涨到700万单。
国内网约车市场开始逐步从垄断进入到一超多强的竞争阶段,滴滴对行业的垄断被进一步削弱。虽然新入局的小平台们同样存在各种问题,但起码消费者们已经有了更多选择。
在这种局面下,滴滴如果不能维持高质量的服务,网约车业务的可替代性和可选属性就会增加,进而导致滴滴的用户流失。新对手的追赶尚未对滴滴构成实质上的威胁,但他们实际上起到了督促滴滴不断精进定价、服务、聚合效率、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的作用。
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带来了行业更加良性的竞争格局,成了大平台的隐形监管者。
根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国内网约车完成订单量达到69.6亿单,从网约车的城市渗透率来看,网约车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最高,达到50.3%,在新一线城市渗透率排名第二,达到了20.3%,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渗透率较低,不足10%。
这些数据意味着,网约车行业渗透率增速放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期。
被动防守对巨头滴滴来说显然不是最优选项。其亟需利用已有的优势拓展新业务,抢占更多先机。结合网约车业务打造自动驾驶场景,是滴滴正在重点勾勒的最新业务版图。
4月举行的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活动中,滴滴宣布自动驾驶的首款量产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方面,滴滴早有清晰的蓝图。2019年,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就曾表示,自动驾驶要想实现技术落地,必须要集齐四张牌:共享出行网络、无人驾驶技术、汽车厂商和Tier 1(一级供应商)的支持和足够的资本支持。
据悉,独立之后的滴滴自动驾驶业务(沃芽)已累计获得八亿美元融资。自动驾驶领域的业务拓新,是基于已有业务的一次广度拓展,实质上还是运力的争夺。
滴滴自动驾驶业务近年来动作频繁
但自动驾驶需要长时间和重资金的投入,且监管和技术领域的变数都很多。未来自动驾驶会形成什么样的市场格局——包括整车企业是否会入局,已有的自动驾驶头部企业是否会和与其他网约车平台达成合作,一切都还未知。
自动驾驶真正成为滴滴的第二增长曲线,似乎还有待时日。面对这个领域高度的不确定性,其投入计划注定是长期且艰巨的。
作为国内网约车行业公认的巨头,滴滴在业务上的前瞻性思考和创新能力不容置疑。
对于当前的滴滴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是向投资人们展示出创造价值的能力——包括在账面上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以及同时对新竞争对手的压制和狙击。尤其是随着市场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和新对手的数量越来越多,都会让投资人们感受到巨大压力。
疫情后,网约车市场逐步回暖,出行需求日渐恢复,行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3月份网约车行业当月共接收7.16亿订单,环比上升9.7%。截至2023年初,全国网约车行业已完成超过25亿人次订单,市场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
整体环境友好,这是滴滴所面对的有利局面。但这个有利局面同时也是其他对手的有利局面,网约车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标签:
滴滴老大难当
文|Sian编辑|杨旭然历尽风波之后,滴滴成了如今中文互联网生态中最特别,且颇具神秘色彩的企业之一。最新的
小K播早报|国资委:推动央企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 本周硅片价格大幅下跌-...
《科创板日报》5月12日讯今日科创板早报的主要内容还有:中芯国际预计Q2收入触底回升;美股热门科技股多数
迈出AI立法第一步!欧洲议会下属委员会通过谈判授权草案
财联社5月12日讯(编辑赵昊)当地时间周四(5月11日),欧洲议会的内部市场委员会和公民自由委员会以84票赞
天天快资讯:宏工科技IPO:董事长高额理财却拖欠个税,债务承压两任妻子一同为公司担保
本文来源:时代商学院作者:彭晨雨来源|时代商学院作者|彭晨雨编辑|郑少娜客户陷入失信危机、资产负债率远
蓝色光标All in AI,像极了追逐元宇宙? 新要闻
作者|闪电懒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在2022年巨亏近22亿元后,蓝色光标在2023年第一季度终于出现了转机。根
环球今日讯!知识产权保护,谁是盈利最强企业?
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能力的
主力资金连续5日以上净流入嘉化能源等64股-环球观察
证券时报网讯,数据宝统计,截至5...
中信证券: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持增长势头
证券时报网讯,中信证券指出,2023...
当前热讯:罕见!多家主板拟IPO企业被问询,符合主板定位受关注,投行:有助公允估值
主板注册制刚刚满月,一批主板拟上...
看虚拟电厂如何用好智慧绿电(经济聚焦)-环球今日讯
在国网鞍山供电公司鞍山菱镁工业虚...
银河证券:预期回归 双主线布局电子板块
证券时报e公司讯,中国银河证券最...
天源迪科签约百度文心千帆生态伙伴-全球信息
证券时报e公司讯,5月9日,百度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债务违约将对美国及全球经济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证券时报网讯,据央视新闻消息,当...
一线调研看新局丨抢滩布局未来产业 长三角勇闯“黑科技”无人区
燧光科技 供图证券时报记者张淑贤...
可转债投资大变局 30年零违约历史或打破
图虫创意 供图彭春霞 制图证券时...
焦点关注:第42届东盟峰会在印尼闭幕 成员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
证券时报e公司讯,11日,第42届东...
中芯国际一季度 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世界快报
证券时报记者王一鸣5月11日晚间,...
国际原油期货收跌 美油跌超2%_当前播报
证券时报e公司讯,WTI6月原油期货...
巨能股份今日登陆北交所 科技赋能开启中国“智造”新征程_全球新视野
5月12日,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
【报眼】英特科技
突发!李嘉诚大动作,减持最牛板块!董事长跌停板抄底,刚被立案调查!芯片巨头净...
董事长刚被立案调查,就出手增持股...
利好共振银价触两年高点 光伏用银“引擎”后劲如何?|行业观察
财联社5月11日讯(记者梁祥才)受...
世界报道:联发催肥术,少数股东权益激增里的风险与警钟
文 乐居财经李奕和2021下半年以来...
经销商打响第一枪,“日货”卡西欧涉嫌垄断,或面临巨额罚款_世界热资讯
文|白嘉嘉反垄断的火或许要烧到这...
福建德化“瓷二代”:传统与潮流碰撞出无限可能
(吴冠标)老成的兔脸、气宇轩昂的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