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近日公布了2020年的“成绩单”,正如其三月初预警的一样,净利润同比大跌近9成。疫情之下,餐饮所受冲击首当其冲,这样的数据在意料之中。但其财报中吐露出的各项数据信息,却让业界对这家头号火锅餐饮品牌表示了担忧:年翻台率3.5、门店营收贡献率占比超九成,员工成本同比增长21.1%……
自1994年第一家门店面世,海底捞已走过近30年的时间。中年将近,成长的烦恼仍如影随形。迎面而至的不惑之年,海底捞能轻松地说“三十而已”吗?
翻台率全面下滑,门店扩张激进是罪魁
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营业收入为286.14亿元,同比上涨了7.8%;净利润总额为3.09亿元,比2019年的23.47亿元下降了87%。
海底捞表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随着门店恢复营业,2020年下半年的营收为188.54亿元,同比增长26.84%。
看一家餐饮企业生意是否兴隆,翻台率是考核硬指标。
所谓翻台率,是指一个餐厅一天内每张桌子的平均使用次数,餐厅的收入情况好坏主要看翻台率。海底捞的餐厅翻台率从2019年的4.8次/天跌至2020年的3.5次/天。财报显示,2020年餐厅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分别为:3.4次/天、3.6次/天、3.6次/天、2.8次/天。
对于去年表现,海底捞管理层表示,餐桌翻台率在去年三季度已恢复至疫情前的80—90%。但实际上,2018年在现有餐厅翻台率达到峰值后,2019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全面下滑,一线城市由5.1次/天下滑至4.7次/天,二线城市由5.3次/天下滑至4.9次/天。
翻台率下降背后,是海底捞的过度扩张问题。
从同比的数据看,海底捞的2020年开店策略较激进,2020年新开门店544家,全球门店数量达到1298家;对比之下,2019年没有疫情影响,也不过开店302家。根据光大证券统计,2021年海底捞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开店速度,预计新开门店数量有望超过600家。
然而目前一二线城市已经饱和,想要开辟新市场,对海底捞来说并不容易,随之而来的是各项成本付出,包括门店租金、食材、员工等多项成本。
智能化解决不了当下用人之困
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2020年集团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为管理层敲响了警钟,暴露了管理短板和应对能力不足的缺陷,这种短板和缺陷无关疫情,而是管理层自身的问题。比如2020年下半年出现员工人手短缺的情况,董事会、管理层和有关雇员举行了20次会议,都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严重影响了到店顾客的消费体验。
实际上,餐饮缺人是常态,多位餐饮人士在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今年的形式或更为严峻。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表示,“未来餐饮业劳动力整体紧张是不争的事实。用工荒、招工难的困局一直都在,只是这一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变得更为棘手。”
为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海底捞采取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涨薪。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底捞共有131084名员工,共发生员工成本(包括薪金、工资、津贴和福利)96.76亿元,同比增长21.1%。不过,即使员工成本同比增长,与其快速扩张的门店相比,人手还是不够。
为应对人员缺乏等问题,海底捞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出路。从日前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一活动访谈中的发言可见,他给予了餐厅智能化多个期待。
张勇说:“未来整个海底捞都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动化。到今天为止,北京有30多家门店实现了直送菜品,后厨菜品制作基本达到无人状态了。我们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在未来几年内整个供应链都会实现。明年上半年,上海和南京两家智慧餐厅计划营业。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90%的老店改造成智慧后厨。”
从2018年海底捞投资上亿元在北京开了一家黑科技餐厅,首次试水机器人,到现在短短3年间,市场上涌现出碧桂园、擎朗、普渡等多家机器人餐饮服务企业,餐饮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陈洪波看来,就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成熟度、产量而言,尚不足以支撑其在餐饮业的普及,短期内人手短缺等问题不能得到全面解决。
营收单一,多元化路径不畅
事实上,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品牌餐企,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元化布局成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有效路径。
早在2012年,海底捞就曾内部孵化出冒菜品牌优鼎优,且优鼎优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但因为持续亏损,最终在2019年3月被海底捞全资收购。此后,海底捞相继推出了“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馆”“十八汆”“捞派有面儿”等快餐品牌。
而实际情况是,多元化布局为海底捞带来的营收极为有限。财报数据显示,海底捞餐厅的经营收入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为公司贡献了95.9%的收入占比。很显然,海底捞在丰富其副线品牌这条路上,走得并不畅快。
虽然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和调味品及食材销售,是我们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但实际上,调味品、食材销售的收入占比仅有1.4%,基本可以忽略。
在业内分析者看来,目前海底捞的这些多元化布局仍然处于初步阶段,这使得海底捞在面对诸如疫情等不可控因素时,抗风险能力较低。而同样为港股上市的餐饮品牌九毛九,旗下餐饮品牌太二酸菜鱼已经撑起了集团营收的大旗,去年营收贡献比重已经超过九毛九品牌,达到72.3%。
汇纳科技行业分析师张舒媛指出,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海底捞仍为行业龙头,《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海底捞仍是火锅企业TOP1企业。但随着“服务主义”逐渐成为火锅店的标配,海底捞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海底捞如果在产品研发上不下足工夫,仅以软性指标在市场中竞争,其优势只会越来越少。消费者的口味在变,如果品牌不有所迭代,在消费者都尝试过了所谓的“极致服务”后,就很容易出现“不过如此”的心理。甚至有海底捞的竞争对手,喊出了“不过度服务”的口号。在呷哺呷哺、九毛九等同行都在不断迭代品牌的同时,仅靠单一爆款的海底捞,如何布局下一步的发展棋子,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作者:李劼)
标签: 三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