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一处不起眼的小山坡,几十棵老橡胶树环绕,马来西亚归国华侨雷贤钟长眠于此。坟前的墓碑显示,有“橡胶王”之称的雷贤钟被子孙们称作“迁琼始祖”。
这是一个午后,雷贤钟长子雷德万点燃一柱香,祭告父亲有客来访。他向记者讲述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
祖籍福建的雷贤钟经过20余年奋斗,在马来西亚已拥有自己的橡胶园和木材加工厂。1949年新中国成立。“爸爸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就决定回国发展橡胶事业。”雷德万回忆道。
1955年,9岁的雷德万随父亲登上离港的轮船,随行的行李中,有100多斤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长的芽条,目的地是海南岛。“选择来海南岛而不是回到家乡福建,是因为爸爸的爱国心和事业心。”雷德万说,在举家归国前,雷贤钟已经就新中国的橡胶产业做过一番考察,发现“福建老家种不了橡胶,能种橡胶的海南品种差、产量低”。
“爸爸在1954年回海南考察时就成立了华侨侨福垦殖公司。到海南岛之后,就在这片原来是原始森林的地方开荒,种植橡胶。因为不知道哪一个品种更适宜海南的土壤和气候,所以当时一共带了十几个不同的橡胶品种。”雷德万指着墓地四周的橡胶树说,眼前的橡胶树即是当年所植。
他们当年还总结出了“环山行”(即在山坡四周挖一圈沟以利蓄水)、“一短两长”(橡胶苗之间种植毛蔓豆、香茅草,既能提供生物肥料又避免杂草丛生)等种植方法。
1956年,雷贤钟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侨联大会。海南农垦提供的材料显示,雷贤钟开荒垦殖种橡胶的事迹受到高度重视,其带回国的橡胶种子据说“贵过黄金”。
1958年,垦殖公司并入南田农场,雷贤钟任作业区副主任。1959年第一批种下的芽接苗橡胶开割,其中一个良种平均单株年产干胶6至8公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4倍多。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各橡胶农场开始从南田农场引进良种,到80年代,仅海南垦区就种植雷贤钟引进的良种200多万亩。
雷德万说:“1984年爸爸因胃窦癌不治,按照他的遗愿,我们将他安葬在这片饱含他心血的橡胶林。”
逝世多年的雷贤钟,依然被人们铭记。2014年,海南农垦博物馆展出一口雷贤钟当年运橡胶种苗的木箱。这口被该馆奉为“镇馆之宝”的箱子虽其貌不扬,却因为独特的历史意义而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南田农场一带,作为经济作物的橡胶,地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让位给了产值更高的芒果,但雷贤钟的名字依然留存在附近居民心中。“你看摆在墓碑前的白酒啤酒,都是附近民众自发拜祭留下的。”雷德万也离不开父亲耕耘过的这片土地,他从三亚侨联副主席职位退休后,就留在了南田守望家园。
(据中新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