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如今的中利集团虽然年营业收入接近百亿,但几乎已被掏空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收购苏州腾晖100%股权交易中,中利集团合计耗资33.33亿元(含股权交易)。

苏州腾晖的经营状况如何呢?2013年实现净利润2.61亿元,2014年至2019年分别为1.56亿元、4.41亿元、-0.77亿元、3.05亿元、-0.79亿元、-3.17亿元,波动幅度较大,2018年、2019年,亏损金额扩大。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7年,苏州腾晖是中利集团净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但从2018年开始变称净利润的累赘。

2020年,从中利集团对全年业绩的说明看,计提资产减值主要涉及光伏领域,这也意味着导致当年巨额亏损的就是苏州腾晖。

中利集团对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比克动力)的股权收购也很诡异。

2018年2月7日,中利集团公告称,拟以3亿元现金增资深比克动力,获得其2.93%股权,交易于当年4月3日完成。

然而,交易完成的当日,公司公告称,拟以2亿元现金收购比克动力1.95%股权,交易对方为西藏浩泽商贸有限公司(简称浩泽商贸)。交易于5月4日完成,也是在这一天,公司又公告,拟出资3.50亿元向浩泽商贸收购比克动力3.41%股权。

期间,中利集团还曾两次公告,拟通过收购获得比克动力100%股权,交易交易达百亿,最终没有成功。

增资收购,4个月分三次完成,中利集团共支付8.50亿元获得比克动力8.28%股权,其中,两次交易的对方是同一公司。结果呢,8.5亿元收购比克动力8.28%股权产生投资减值2.55亿元。这也是公司上市后首次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

164亿资产仅有43亿市值

系列并购后,后遗症显现,中利集团几乎被掏空。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中利集团的并购中,似乎习惯高位接盘。

在筹划百亿重组比克动力时,市场一片反对之声,重组最终搁浅,但公司仍然不管不顾地收购股权,最终损失惨重。

在收购王柏兴实际控制的苏州腾晖时,2013年,标的公司业绩未达预期。即便如此,中利集团果断向其增资,并在相隔半个月后收购王柏兴等所持剩下的15.20股权,进而获得100%股权。收购之前半个月增资标的公司,存在拉升估值、输送利益嫌疑。

类似事件还有。

2018年12月,中利集团抛出定增预案,拟募资16.79亿元收购江苏中利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利电子)49.14%股权。当时,中利电子净资产4.56亿元,100%估值为24.16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全资控股中利电子。

不过,收购以失败告终,2019年7月,证监会否决了交易方案。

意外的是,全资控股不成,中利集团调整为出售中利电子股权。当年底,其作价6.31亿元将所持中利电子31.86%股权转让。据此计算,估值为19.81亿元。蹊跷的是,转让之时,中利电子净资产为6.98亿元,比一年前计划收购之时增加了2.42亿元,而估值反而减少4.35亿元。

高价买、打折卖,中利集团是在利益输送吗?

如此频繁折腾,中利集团资产质量如何?

截至2020年底,公司总资产为163.58亿元,而在2017年底为318.29亿元,几乎缩水一半。去年9月底,公司总资产为197.64亿元,其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合计为112.10亿元,占总资产的56.72%。

如今,公司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去年9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30.17亿元(含受限资金),而短期债务达45.54亿元。

上市以来,中利集团实施了两次定增,加上IPO,公司股权融资合计达70.77亿元。从上述财务状况看,这些募资基本上已经花光。

二级市场上,2015年5月28日,中利集团股价最高达71.18元/股,市值为404.30亿元,今年4月16日,市值只有42.72亿元,蒸发约361.5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利集团股权融资累计达70.77亿元,是目前市值的1.66倍。这一巨大差异,在A股市场即便是ST公司中,也并不多见。(作者:魏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营业收入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