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一条数十公里长的巨龙绵延驰骋在仃伶洋海面上。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桥梁人的辛勤付出。景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便是其中一位。
挑战——是记者从他口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
1998年,景强考入大学,一向成绩优异的他因高考失利,不得不选择当时比较冷门的桥梁工程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挑战对十七岁的少年来说,就好像是生活一下没了盼头,甚至有人笑我们就是个修马路的专业。”
但幸运地是,当时恰逢国家交通建设的发展大潮,许多项目正是用人之时。于是,景强发誓:“我一定要学出个样子,顺势翻盘!”他一边学习一边在设计院参与实践,靠着实习兼职挣来的报酬,在大学就实现了经济独立。“确实没有想到,我们这个专业就这样遇到了大有可为的时代。”
2005年,景强研究生毕业。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顺利加入到了当时有着“华南第一桥”美誉的珠江黄埔大桥的建设队伍。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和他一样充满干劲的年轻人。“领导班子敢想、敢干、敢用人,让我们放手去拼。”就这样,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桥梁工程师,也为后来参加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桥梁工程师需要做什么?一个锄头、一个镐、搭支架、搬钢筋,就能修桥吗?景强的提问也让人出乎意料。
“高工做保安,博士当司机。”刚到港珠澳大桥项目时,同事们这样打趣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景强。刚成立的港珠澳大桥建设队伍只有40个人,却承担了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最复杂的前期工作,大量复杂、繁琐的事务性工作需要人去做。景强在团队里年纪最小,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这些琐碎的工作。
景强在桩机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的他,并没有放弃。他做国内外的广泛调研,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海中桥梁钢结构加工制造及钢材采购总体方案建议书》和《港珠澳大桥海中桥梁施工管理规划》这两部海中桥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海中桥梁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赢得了施展拳脚的天地。
从此,景强和他的团队开启了与家人聚少离多、一心投身建设的日子。为了提高海中混凝土的耐久性,港珠澳大桥首次大规模地采用不锈钢筋设计。因为国内没有应用需求,虽然能够生产,但相关产业一直处于空白,生产和销售一直被欧洲厂商垄断。这让景强很不甘心。“明明有能力生产,但就是因为对市场、规则和使用方法的不了解,就要眼睁睁地吃哑巴亏。”
日夜不息,经过三个月的国际调研,景强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采购方案,让国内不锈钢筋生产企业获得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公平竞争的机会,为国家节省建设成本近一个亿。
不锈钢筋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靠着这股拼劲儿,景强还化解了高106米重2600吨的“海豚塔”整体安装、重780吨的“中国结”百米高空精准拼装、海上超百米钢管复合桩施工、超百米大跨径钢箱梁精确安裝控制等多项重大施工风险。从珠江黄埔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建设,他全身心投入祖国的交通事业,刻苦钻研,顽强拼搏,成长为冲锋在一线的技术专家和能手,这也让他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宝贵荣誉。
如今,“海豚塔”“中国结”这些见证中国发展的建筑,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一个人的梦想只是梦想,一群人的梦想就能成真。”景强说,我的求学史、奋斗史,都伴随祖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几十年,我目睹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切身感受到了自身不断被锻造、被重构的喜悦。“感恩这个时代,让我有机会看到梦想成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