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晓京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教授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应邀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表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当前,面向新时期的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提升服务“国之大者”新水平,瞄准关键领域优化学科布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加强人才培养,锚定四个面向提升科研能力,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晓求教授以“迈向发达国家进程中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吴教授指出,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必须发挥支撑作用,既要推动科技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思想引领与人才培养功能。目前,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难题。吴教授认为,中等收入陷阱背后存在制度、技术、社会环境和金融四个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未来五年所要实现的目标。为此,大学必须担负起创新与引领的使命与责任,高等教育要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引领思想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持久不懈的努力。
主题论坛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教授围绕“党的教育方针的意蕴与实施”主题阐释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特征、精神实质,梳理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变迁历史。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新中国大学重点建设的历程,分析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及问题,并提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未来战略走向是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合作中谋共赢,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研究员认为,科技革命是百年变局的关键推动力,未来要向科技要经济、向教育要人才、向创新要未来。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服务创新高地建设、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和围绕世界人才中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雁阵。
当日的高教专家论坛主题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雷庆教授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基础上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应关注高等学校的“教”与“学”等微观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就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认知及其行为影响为话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教授探讨了为什么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与高质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特征三个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教授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并提出学科内生发展、产业需求驱动、复杂问题解构和复合人才培养四种交叉学科的类型。
规划处处长论坛主题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北京大学学科办副主任、昌平新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飞研究员指出,要关注学术评价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为了用好评价指挥棒,需要审慎考虑破立结合、不唯论文但仍要论文、理性看待ESI指标、理性对待大学排名等问题。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部长蔡三发教授围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特点与重点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其关于应该处理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等六组关系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科办李英英副主任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要抓住机遇与使命,破解当前大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强化使命担当,推进交叉融合,积极探索新时代一流大学新形态。
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徐贤春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应以“学科”为基础,他在分析学科、学科生态系统等概念后,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的建设思路与实践内容。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刘继安教授在深入分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重工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研评价应重视价值导向、重视内容和方法、保持初心和战略定力等启示。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杨东教授以“‘十四五’规划与‘双一流’建设”为题分享了有关“十四五”规划与“双一流”建设规划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的新思路和新见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