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以“奥运情”追寻“志愿梦”,这位“双奥志愿者”准备好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正值小学五年级暑假,看电视不过瘾,我说什么也要参与进去,去奥运现场看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余中淇回忆起2008年做志愿者的经历,脸上的笑容仿佛也属于曾经的年少时光。

当奥运圣火第一次在北京点燃的时候,11岁的余中淇报名成为一名城市志愿者,在奥运场馆周边搭建的蓝色小亭子里做一些辅助翻译和信息咨询的工作。“当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练好外语,给外国友人讲中国故事,做好北京奥运的‘小主人’。”他说。

为了胜任志愿工作,余中淇当时准备了一大段关于长城、故宫、四合院、北京烤鸭等中国元素的英文介绍,遇到外国人就找机会讲给他们听。“现在回头想想,可能比单纯介绍景点和美食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外国朋友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故事可能更奏效。”他说。

13年过去了,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余中淇说:“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我们在张开双臂、拥抱世界,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是在努力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我们更自信了。”

如今,已经是博士生的余中淇通过选拔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而这一次,他走向了一个更核心的志愿岗位——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为来自全球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日程管理、场务陪同、语言翻译、信息沟通等服务,10月刚刚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志愿岗位培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工作对我而言是一次启蒙,清华大学浓厚的体育氛围更加深了我对运动的热爱和对奥运的热情。这两年我参与了校庆、毕业季、晚会等大型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志愿者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服务的志愿者们同样也是一个大家庭。”余中淇说。

13年前,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像余中淇工作过的那种“蓝色小亭子”有上千个,志愿者有数万名,而不久前在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首都高校冬奥志愿者也庄严宣誓,将共同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就是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但是志愿工作并不是完全舍弃自我。我们的思想认知和能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也在逐步提升,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余中淇说。

2008年余中淇曾到现场观看了田径、拳击等比赛。在北京冬奥会上,在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他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冰雪运动,看到更多中国运动员在冰雪项目上取得好成绩。

魅力冬奥,相约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已经做好准备,作为‘双奥志愿者’的我也准备好了!”余中淇说。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