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13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4个“全国海洋宣传日”,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
昨日,深圳“生态特区”——大鹏新区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展示厅举行“2021年世界环境日和世界海洋日宣传周暨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以实际行动推动高水平打造绿色发展典范城区,助力深圳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水生、副局长张亚立,大鹏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阳,新区党工委委员、综合办主任王继良,新区领导吴华根等出席。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树立了“大鹏品牌”
活动上,新区介绍了建立10年以来的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发布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大鹏新区海洋碳汇增汇方案”。
近年来,新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居全市第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6年全省夺冠,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8年全市领先;水环境质量常年优良,62条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V类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大鹏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新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及荣获“中国最美县域”“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树立了“大鹏品牌”。
生态文明,观念先行,制度保障。新区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十年来,新区实施全国领跑货币化生态补偿探索和实践,在全国率先推出“编实”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全国率先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在全国率先构建湾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研究,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建成全国首个区县级全要素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推动设立全市首个资源环保法庭,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并制定项目管理规定,率先编制完成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据了解,新区将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两会”部署要求,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机遇,在全面推进海陆统筹治理做出示范,实施EOD模式,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路径;在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加大生态产品供给,谋划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体验区,加快建设山海公园带,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大鹏经验”。
“微笑天使”成为海洋博物馆001号藏品
新区拥有全市约二分之一海岸线和四分之一海域面积,是深圳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无数海洋生物的共同家园,这里生活着绿海龟、珊瑚、江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9年,作为全市“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海洋博物馆正式落户新区。
活动上,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向深圳海洋博物馆筹备组捐赠了一头江豚幼体标本。江豚因为吻部向上的弧线,被称为海洋里的“微笑天使”,新区海域是江豚的“长居地”。这头江豚正是在新区海域搁浅后被发现的,成为深圳海洋博物馆的“001”号收藏品,有利于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海洋濒危物种,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场还启动了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海洋碳汇增汇工程”,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珊瑚礁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海洋湿地建设等。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以“慈善信托+专项基金”的模式运作,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联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慈善信托部分由新区管委会出资2000万元设立,已在省民政厅备案,委托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设立和管理,并设立专项基金,接受社会捐赠。
据介绍,该项目在筹划阶段就有不少新区碳排放重点企业表示了捐赠意愿。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部电厂、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施尔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首批企业,向公益基金捐赠“海洋碳汇增汇工程”首期项目资金。
东部电厂代表新区碳排放企业发布“碳减排”行动倡议,以技术更新和低碳减排,为全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还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绿色奖项获得者颁奖,号召社会各界以先进为榜样,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