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为什么古代状元大多没啥名气?古代状元含金量如何?

提起状元,给我们的印象,学霸、牛逼的代名词。我们现在也常常把高考分数很高的考生称之为状元,其实现代的状元跟古代的状元比差太远了。

首先来看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直是变态中的变态,要考全国第一称为状元,那真是几辈子祖坟冒青烟。别的不说,光看考试历程,简直就是惨无人道。

十几岁时就要考童生,童生刷着一大批,剩下的考三年一次的院试,院试再刷一大批,只剩3%左右,再去考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枪试,全国枪试录取率维持在4%上下,那到这个程度,就已经不是今天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而是千军万马即钢丝桥。而这可怜的4%上下,再参加三年一次的会及京师的考试,简称会试,录取名额最少90多,最多400多人。

那我查到这个数据,你像2001年博士招生为12.58万人,你这90或者400多一笔,远远远远低于如今博士的录取率。

倘若是脱层皮会试,过了这一关,才终于迎来了终极考试,这就是殿试。内阁御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能参加殿试的都是重选会试的,而殿试的也属于淘汰性质的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1/3到2/3不等,而且只要考上,马上授予公务员,授予官职。而殿试后又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次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次同进士出身。那抛开年龄,到这个阶段,很多人都已经40岁以上了。

若是能独得状元,那真是超乎常人的天赋,加寒窗苦读的毅力,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再加异乎寻常的运气,才能最终成为状元。说他人生胜利足家里开了挂,真是一点不为过。

就是由于这个难度太高,你看历史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文状元,也就才654名,就是凤毛麟角般的珍贵,那状元肯定是人才中的人才,极品中的极品,人中龙凤也。

故而给任何人的感觉,似乎只要是高中状元,一定会平步青云,从此叱咤风云,利用其聪明才智,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历史发展而永载史册。

于是,很多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他一定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各类史书翻找历朝历代状元们的光辉事迹。

您所收获的一定是满满的不是崇敬,是失落。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这个官职哈,能做到朝廷大员的,史书上能留一两笔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状元,而且流传于世的不少诗词歌赋,也不是按理说文采第一的状元写的,甚至是从古至今闻名遐迩的文人墨客学者,也是鲜有状元身份。相反的,从历史上找,大部分都是科举考试的落地者,甚至连科举都没参加过的自学成材者。

于是乎就必然会引起大家的疑问,你说为什么古代状元这么牛,出名的却少之又少,几乎没啥名气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总结一下。首先,一甲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实话讲只是文章的排名而已,那么他们后续发展怎么可能按照这个来排序呢?

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真的有经世治国之才,这是两码事儿。

再者说了,状元他只是一个身份,高中的时候风光无限,但也就是一阵风,过几年还会有新的近视产生。可是往往高中状元的考生,一辈子哈就得端着状元的架子活着了,高不沾低不就。

所以说状元的起步是六品,如明朝的翰林院修撰这样的官,但却是个金丝雀一样的官职,很难跟有实权的地方官相比。

而其他没有状元身份的进士,反而他就没有心理包袱,可以很好地去基层锻炼,融入士绅阶层,一步步的往上爬,也就是说古代当大官的,实话讲状元极其稀少,很大程度是为状元之名所累也。

再次,就算你是状元,你的文字真的是天下第一好吗?不见得,只不过是符合考官甚至皇帝的口味罢了,充其量应试考试。那你看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没有一个人是状元。再如最好的例子,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为什么作品千古流传?跟他们大起大落的人生磨砺关系非常大。

而状元们一入仕,那就是金丝雀,没这样的心路历程,怎么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呢?

再有虽然说历史上科举很艰难,但进士科你算一算,上千年下来,人数还是不少的,而状元每科就一个,故而历史上看少之又少,那因缘聚会,相应的青史留名的状元就更少了。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最后,由于受到儒家教育,很多学识好、人品家的状元都非常的低调,如柳公权,世人皆知他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大诗人,唤作柳河东,可不知道他29岁时就状元及第,状元这个身份远远被他身上的其他光环所淹没。

同样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的贺知章;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等等等都是这样的人,那后人谁又记得他们曾是穿红衣状元服,胸前挂着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甚是意气风发的状元形象呢?

标签: 古代状元 古代状元含金量 古代状元名气 科举制度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