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知产司法保护状况:去年审结超60万件,涉公共利益案量上升

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上,涉公共利益案件数量上升。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

这一报告指出,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涉及商标恶意注册案件,平衡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

数据显示,2021年,人民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2968件,审结601544件,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

涉互联网案件持续增加。通报指出,网络成为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最主要发生地之一,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成为知识产权审判的重点。

2021年,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共新收各类涉互联网知识产权案件66148件,比2020年增长6.64%。总的来看,互联网案件数量逐年增长,涉及越来越多的新型、复杂、疑难法律问题。互联网环境下的侵权行为更易实施、更加隐蔽、更为复杂,影响范围更为广泛,收集固定证据更加困难,权利人维权难度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新类型纠纷大量涌现。前述报告指出,近年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带来新的法律问题。涉及互联网核心技术、基因技术、信息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及平台经济等方面新型案件日益增多,复杂技术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难度加大,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边界、责任认定给司法裁判提出新挑战。

此外,涉公共利益案件数量上升。“知识产权审判需要平衡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准确把握多层次价值取向,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前述报告表示,2021年,在行政授权确权、民事侵权维权、竞争秩序维护等领域,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涉及商标恶意注册、“通知—删除”规则适用、“同人作品”等案件,平衡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

“刑事保护力度逐步加大。”报告指出,近年来,利用深度链接、游戏“外挂”等技术手段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断涌现,刑民交叉案件带来诸多法律适用难题。

报告表示,2021年3 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重大修改,为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民法院依法惩治假冒注册商标、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种子制假售假等犯罪。2021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新收、审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数量明显增长,刑罚在惩治侵权假冒犯罪行为中的震慑和预防功能日益凸显。

标签: 司法保护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