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金融大势|寿险转型难、保险股“跌跌”不休,何时能触底反弹

保险股持续低迷、寿险转型是近年保险业持续关注的话题。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4.49万亿元,同比略降0.79%。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31224亿元,同比下降1.42%。

就牛年A股市场来看,保险板块在农历牛年交易日(2021年2月18日至2022年1月28日)全年下跌32.84%,在各板块中居于低位。不少券商机构认为,保险板块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有望触底回升。

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因为有些处于风险处置阶段的机构的保费收入未纳入统计口径,若加上这些机构的保费收入,相信保费收入可以持平。不过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保费收入中都是有续年保费的,新业务增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就上市公司来看,2021年全年,五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4875.23亿元,同比增长0.03%。中国人保(601319.SH,1339.HK)旗下人保寿险、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旗下平安人寿、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旗下太保寿险、新华保险(601336.SH,1336.HK)5家上市险企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5469.62亿元,同比下降0.4%。

除了平安人寿去年保费收入同比下降4%外,其余上市险企保费增速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人保寿险去年实现保费收入968.47亿元,同比增长0.69%;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6200亿元,同比增长1.16%;太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2096.1亿元,同比增长0.55%;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634.70亿元,同比增长2.48%。

当下,各家寿险公司面临的转型难题有多重因素影响,除了持续的疫情影响、代理人增长陷入停滞、新业务价值下滑等,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际,老百姓的保险意识、保险需求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更青睐个性化、“触网化”的保险消费方式。除此之外,普惠型保险产品的兴起,也对传统的重疾险、医疗险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搅局”作用。

对于新一年的寿险行业发展,一位寿险公司总裁向澎湃新闻直言:“稳字当头,行稳致远!”

可见的是,一众寿险公司都已提出了相关的转型方案。除了产品端的创新,在个险渠道上,人力清虚、提高效率成为寿险转型的关键词,平安人寿、太保寿险都发布了新的代理人基本法。比如,平安人寿提出数字营业部改革,并制定了“三步走”的目标,即第一年建立标准,第二年调整结构,第三年增长规模,争取在2022年实现85%的营业部达标。此外,新华保险、中国太保等都纷纷重启了银保渠道。

一位寿险公司董事长告诉澎湃新闻,今年估计还是会比较困难,寿险转型的方向大家都想了很多办法,但从找到方向到付诸实施并且产生效果是需要时间的,最起码还要两三年的时间。寿险转型中许多问题是体系化的问题,不太容易一下子就见成果。

他指出,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些情况必须要改。比如,分销渠道成本很高,代理人渠道传统而言利润也比较高。现在的一些监管政策更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惠民,无论是从理赔率的追溯或是定价要反映实际赔付水平等,其实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惠及百姓,也就是价值链里的利益重新分配。除了提供传统的保障,保险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也要提高,否则难以产生差异化的优势,只能陷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中。

“以前我觉得复杂型保险产品很难在互联网上卖,但我的看法最近有一些改变。”上述人士向澎湃新闻指出,以后的问题不是考虑年轻人会不会在线上渠道买保险,而是保险公司怎么适应他们的线上购买习惯,因为他们所有的生活工作都在网上。当人们的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的时候,保险公司必须要去适应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疫情以来,原来认为见面更好的消费者,也得接受远程的方式。对于一些代理人来说,一些新生代消费者买产品不见得完全听你的推介,他会自己上网研究对比,然后再做决定。

招商证券非银团队发布的研报显示,展望2022年,人身险行业渠道转型进展仍需观察,目前看来客户需求(尤其是保障型产品)低迷态势扭转难度较大,预计全年新业务价值增速将呈现两位数下滑态势,但节奏上将呈现边际改善趋势;财险行业随着车均保费的企稳以及非车险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将带动财险行业保费增速恢复至接近两位数增长水平。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