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消费金融机构调整高管人员,来自于监管与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

又一家消费金融机构更换高管。7月14日,银保监会官网核准披露欧阳日辉的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金融”)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按照监管要求,欧阳日辉应自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向重庆银保监局提交任职决定文件。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21年以来,消费金融机构高管变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在内,目前已开业的29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年内已有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银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银消费金融”)等15家机构进行了人事变动,共计23位管理人员任职出现变化,涉及总经理、董事长、首席风险官等多个管理岗位。

具体来看,同样在7月发生变动的还有北银消费金融。根据北京银保监局7月6日披露的信息,核准李佳北银消费金融总经理任职资格。北银消费金融上一任总经理为胥京亮,于2020年6月24日获监管批准,任期刚满一年。

在2021年进行人事调整的机构中,华融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融消费金融”)变动最为频繁。4月22日,安徽银保监局披露了5份批复公告,核准刘辉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袁波担任华融消费金融董事、副董事长,杜翔、马开峰、沈庆国任董事。

其次则是盛银消费金融,共计进行了3次变动。在2月10日变更郑宏洲为公司首席风险官获批后,盛银消费金融分别于5月24日、6月29日获批变更公司董事以及总经理,2项职位均由马驰担任。

在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看来,各消费金融机构高层不断变动是变革时期展现出的一个缩影。苏筱芮认为,伴随着2020年以来牌照批设开闸,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场等动作,消费金融市场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与厮杀。另一方面,疫情进一步促使消费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布局调整,又为业务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叠加流量红利减少、客群上浮战略显著等影响因素,不少消费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找到新方向,作为公司“掌舵者”的高管人员自然频频生变。

另有行业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消费金融机构调整高管人员,来自于监管与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年初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对消费金融机构作出更细化的要求。机构也在抓紧调整,满足合规要求。”

针对高管变动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后续业务布局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马上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以及盛银消费金融等机构进行了进一步了解。盛银消费金融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公司首席风险官郑宏洲具有商业银行模型团队多年管理经验,且熟稔互联网金融,能为盛银消费金融的风控优化带来更多可能。盛银消费金融新任总经理马驰则是来自盛京银行体系,拥有16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

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消费金融机构主动进行管理人员变动,是机构锐意进取、谋求发展的一种表现,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激发组织活力,体现变革期消费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加强数字化转型及业务扩张的动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频繁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战略布局的连贯性,降低决策的执行力度,此外还会增加管理人员与公司之间的磨合成本”。

另外,苏筱芮表示,整体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的马太效应不断加剧,消费金融牌照也逐步成为巨头布局零售业务、发力生态圈建设的战略构成。对于消费金融公司高管来说,其工作压力表现在如何根据消金发展形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与业务路线。“如何就当下业务降本增效,如何在巨头环伺的状况下实施差异化路线进行展业,这些均是高管们要考虑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

标签: 消费金融机构 高管人员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