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亚洲周刊》8月11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哪吒英雄形象,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票房打破纪录,全国掀狂潮。中国动画善于取材传统神话,融合中华文化元素,逐渐打破欧美日本垄断。
报道称,40年前面世的《哪吒闹海》让观众记住了可爱的顽童哪吒。40年后,当人们再度与哪吒于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重逢,记忆中活泼倔强的男孩,却变成了顶着两坨黑眼圈、到处惹麻烦的“小恶霸”,高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
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资料图)
然而,等待“魔童哪吒”的并非质疑,而是意料之外的好评如潮——作为首部IMAX国产动画大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片。
截至8月6日上午9点,《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已达25.4亿元人民币。“80后”导演杨宇(饺子)首执“导筒”完成的动画长片,凭借对中国传统神话人物的颠覆性解读和“慢工出细活”的技术制作,以惊人的速度蹿升为中国国产动画片的领头羊。
颠覆传统形象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魔童降世》中这一首短短的歌谣将哪吒这一中国古典神话中闹海擒龙、剃骨割肉、托莲重生的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一出生就自带诅咒而遭人误解的“小魔童”。
影片讲述哪吒“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因为生而为魔从小遭受世人的排挤,想要证明自己,却遭遇了“关到死为止”的粗暴对待。当魔性与生俱来,是接受被定义好的“恶”从而自甘沉沦,还是逆天意而行重塑人生?这成为影片蕴含的最大的悬念。
《魔童降世》舍去了原著《封神演义》中哪吒大闹龙宫、割肉还父、剔骨还母等种种情节,反增加了如父亲李靖为哪吒换命、母亲殷夫人因要保护百姓而无法专心陪伴孩子长大等家庭生活的片段。哪吒一家相连的血脉并非透过“割肉剃骨”般暴戾的情节呈现,而是靠温情的细节堆积而成。影片将神话传说中的“龙宫三太子”敖丙与哪吒设置成一对双生映照的组合,更颠覆其在传统演绎中固有的反派形象。
打破观众成见
文章称,《魔童降世》的导演杨宇又叫“饺子”,来自四川。早在2008年,其首部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用16分钟讲述内核为反战的故事,被誉为“华人世界最棒的原创动画”。而此次《魔童降世》剧本创作历时两年,共60余间制作公司参与制作,其创作态度不可谓不严谨认真。
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资料图)
影片上映前曾有不少关于“哪吒太丑”的批评。杨宇认为,观众已经对“帅、可爱”的动漫形象审美疲劳,而导演想要塑造的哪吒,是一个敢于打破成见、凭一己之力扭转命运的少年。所以,如果想讲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有什么比让观众直接带着“成见”进入故事,再用作品亲手打破它来得更有感觉呢?
走出电影院的观众无不深深沉迷于这个“虽丑但可爱”的哪吒。作为最有反叛精神的英雄和与命运斗争的勇士,哪吒更能让观众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彰显中华文化
面对好莱坞的超级英雄、日本的大眼少女,中国动画能否在电影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是沿袭中国早期动画制作的优良传统,1999年的《宝莲灯》是国产动画电影面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风行的绝地反击,那么如今人们常谈论的“中国动画电影崛起”,要从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算起。此后包括《大鱼海棠》《大护法》在内的多部国产动画,都体现了较高的票房和商业价值。
文章称,现时中国动画电影(国漫电影)的创作显现了两大特点。其一,影片的创作素材多源于对中国传统神话的改编,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源自中国传统神话《封神演义》;《大圣归来》源于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大圣的身上更体现着中国人所推崇的忠义思想;《大鱼海棠》则以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故事的展开点。
其二,影片里的服饰、建筑以及配乐都充满中华特色,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家将的造型设计就是以《哪吒闹海》中的家将为蓝本,片中六臂哪吒则与《哪吒闹海》壁画中的莲花化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怒自威的法相。而《大鱼海棠》中细节如铺首衔环、双鱼锁、客家土楼群,也无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虽然《魔童降世》导演杨宇指出,中国动画工业流程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各个制作公司标准不统一、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但有困难并不代表没有希望。《魔童降世》已成功超越2016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不过中国动画的崛起仍然道路漫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