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科学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这一系列发展目标、战略定位,统统指向“光明科学城”。
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大科学装置群带动战略,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当前,光明科学城进入纵深推进、大干快上的火热建设期,集中度和显示度逐步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体制、基础建设、引人留人等问题和挑战。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多位市人大代表聚焦光明科技城建设,围绕着“如何将‘纸上规划’落实‘地里开花’”等提出多个建议。
●加快构建完善的对外交通体系
“如何构建快速直达、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服务体系支撑光明科学城建设,是亟待系统解决的问题。”市人大代表、光明区科学城开发建设署副署长郑华玉说,随着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提速和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光明区常住人口及研发人员数量将大幅增长,现有的交通网络体系难以满足对外出行需求,给光明科学城与周边区域的快速联系、协同联动发展带来制约。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光明对外联系主要依靠轨道6号线、龙大、南光、外环高速公路,以及松白路、公常路、观光路等建成时间较早、交通饱和度高的主干道,存在着对外高快速路承载力饱和、对外主干道建设需提速、机场直达通道缺乏以及轨道交通体系不够完善等交通问题,导致光明科学城对外联络通道相对不足,交通服务能力有限。
郑华玉建议,一是要加快完善高快速路网,先行启动龙大高速光侨立交段建设,加速推进龙澜大道北延规划建设;二是要加速跨区道路联通,推进东明大道(宝安段)、光侨布龙连接线建设,以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三是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将轨道6号线支线再南延、18号线、26号线、29号线纳入深圳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强化与深圳其他区域的快速联系。
同时,她还从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方面,提出了应加快建设光明直达宝安国际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科学城直升机起降点等建议。
郑华玉表示,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是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高质量高标准提升光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组建大设施统筹管理机构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已全面铺开,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陆续进驻。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投入大、影响大,保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才能对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支撑作用。”市人大代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主任冯圣中表示。
为此,冯圣中与其他5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优化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议。“组建大设施统筹管理机构,充分履行大科学装置业主职责,承担项目建设报建主体责任。”代表们认为,应出台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做好资产管理、设施开放共享等工作。同时他们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协助科学团队面向全球招募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人才,参与光明科学城建设。
“光明科学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如何做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地执行到位是关键。”市人大代表、深圳迈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医学影像事业部系统研究总工程师李双双建议,针对光明科学城规划落地执行任务,可借鉴企业项目管理经验,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组织或机构,同时设立针对光明科学城规划落地执行的IT管理平台,平台上按年度记录分解各子任务目标,相关执行人员、部门定期上传刷新任务进度。
●加大“科学家”群体安居保障力度
目前,光明科学城已经聚集了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后续还将有20多个重大创新载体和科研平台入驻。一大批创新人才正加速向光明聚集,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市人大代表、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涂欢表示,就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教育、住房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往往决定了用人单位留不留得住他们。“科研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尤为看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光明区乃至原特区外地区的教育资源倾斜力度。”她表示,考虑到光明科学城很多科研团队中有不少科研人员是从国外招来的,建议应尝试在光明进行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等多元化教育体系布局,完善教育资源配套。
市人大代表、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清明则建议,加大对“科学家”群体的安居保障力度,优化全流程住房管理服务,在人才安居政策、人才住房供应保障力度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
比如,在人才安居政策方面,光明可以参照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行的人才安居政策,试点“一事一议”;在人才住房政策方面,探索“先租后售、以租抵购”,实施“人才住房直通车”住房服务模式;规划建设生活便利、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科学家住区”,同时提供人才服务、学术交流等一体化服务。(记者 吴亚男 周宏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