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是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当前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如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就让利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住外贸基本盘方面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郭树清表示,将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加精准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先进制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金融将继续支持企业“减负”
郭树清介绍了一系列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数字,截至2020年末,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19.6万亿元,累计对6.6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在5个试点省市发放应急贷款242.7亿元,全年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有力支持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超过前5年总和;新增民营企业贷款5.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5万亿元……
支持实体经济始终是金融业工作重点。今年金融机构是否会继续让利?郭树清表示,很多政策还会延续,收费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化,已降低的费用一般不会恢复。此外,还将通过支持财务重组、债务重组、企业重组、债转股等多种形式继续支持企业,降低企业负担。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赵欢补充表示,2020年开发银行通过贷款利率下调,减免中间业务收费,直接向实体经济让利335亿元人民币。今年开发银行将继续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贷款定价方面仍然保持较低水平。当然,贷款资金成本会随着市场变动而变动的,总体上银行的净息差会保持在去年较低的稳定水平上,在收费方面还会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有力地支持“六稳”“六保”。
银行业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助力开拓了普惠金融新局面。2020年,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分别为2078亿元和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7%。
此外,五家大型银行均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明显增强。如建设银行充分发挥科技和数据优势,围绕小微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建立“小微快贷”线上化业务模式,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专属服务方案。
让小微外贸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在稳外贸方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宋曙光介绍,针对稳外贸,出台了23条阶段性的、超常规的措施,从承保、理赔、服务等六个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在有效解决融资难方面,宋曙光介绍,将出口信用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和银行的融资有效结合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和167家中外银行进行合作,对外贸企业开展保单融资,制定专门的保单融资产品;二是利用了央行再贷款再贴息政策,一部分资金直接滴灌到小微外贸企业;三是推进搭建“政府+银行+信保”融资平台,全国共搭建了53个平台。2020年一年落实下来,支持企业融资3100亿元,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保单融资是1960亿元,增长了34%,支持企业4800多家。
在创新服务小微企业方面,这两年来中信保加快数字化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升级了全球的企业和银行数据库,可以实时为企业查询海外的两亿家企业和中国的6000万家企业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了服务小微企业的产品,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开发了小微资信红绿灯、报警器,实现风险信息查询和动态推送,主要解决小微企业有单不敢接的问题;二是上线了小微资信导航仪,通过掌握的全球贸易数据帮助企业精准开发新市场、承接新订单;三是搭建了中信保小微学院,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便利的培训服务。
2020年,中信保服务的小微客户突破10万家,小微出口企业的覆盖率突破三分之一,达到36%。全年支持小微企业出口近1000亿美元,增长41%,支付赔款了1.2亿美元,增长28%。另外,小微企业平均费率下降35%,让小微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把防风险作为金融业永恒主题
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需以自身的稳健运行为基础。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业的永恒主题,监控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法治,完善长效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不正常状态,还款就会有困难,不良贷款上升是必然趋势。2020年我们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可能2021年需要处置的不良贷款还会增长,甚至会延续到明年。”郭树清说,有信心有能力把不良贷款处置处理好。要加大力度,同时要稳中求进,保证在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可承受范围内。
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表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波动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农行的样本来看,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是有的,但风险基本可控。
标签: 小微外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