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正文

央行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 此举意在维护月末资金面平稳

央行分别于8月21日、24日、25日3次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这种在非月末时点连续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的“非常规”举措,引发市场对央行“锁短放长”、抬高资金利率的担忧。对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央行此举意在维护月末资金面平稳,无需过度解读。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结合昨日央行仅开展20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来看,证明央行近期投放14天逆回购的目的是放长钱维稳资金而非“锁短放长”。

在央行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频频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后,前期趋紧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端品种多数下行,其中隔夜Shibor下行33.9个基点报1.63%。

梳理央行逆回购投放历史显示,2016年8月底至2016年底,央行频繁启用14天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在缓解流动性供需压力的同时,通过“锁短放长”抬高资金成本。此后,自2017年初至2018年初,为了配合外部汇率维稳和内部去杠杆、防控资金空转等要求,央行多次采取14天逆回购常态操作嵌套28天逆回购的方式,代替7天逆回购操作,对市场流动性投放力度大幅减弱。

从2018年三季度起,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操作主要集中于春节前后、季末、年中和年末,并主要集中在当月中下旬。

然而本次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打破了2018年三季度以来的操作规律,因此引发市场猜想:一方面,本次重启14天逆回购并未处于季末时点;另一方面,若8月21日和24日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以维护月末资金面,央行在8月25日再次开展的14天逆回购似乎不存在明显必要性,7天逆回购足以满足跨月资金需求。

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债券利率横盘已久的市场环境下,央行这一操作引发市场担忧。对此,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央行近期3次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月末资金面平稳,不具备货币政策转向的特殊含义,无需过度解读。

“央行没有理由也没有动力抬高资金利率。近期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可以视为辅助对冲流动性缺口,而非‘锁短放长’。”屈庆认为,首先,受前期公开市场大额净回笼和利率债集中发行影响,银行体系出现了明显的资金缺口。据他测算,4月至7月超储率从2.0%降至1.1%,低超储率叠加缴税、缴款以及结构性存款压降带来的结构性资金需求,导致前期资金面趋紧。同时,缴税后有跨月需求,跨月后利率债供给或将再次放量,需要持续的资金投放用以对冲。其次,近期7天和14天逆回购都处于净投放状态,这与2016年央行“锁短放长”操作有着明显区别。另外,资金及债券利率上行不利于实现金融机构全年向市场主体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8月政府债券集中发行、财政支出节奏放缓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巨大,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意在补充流动性,而非变相“加息”。

据明明判断,央行持续投放大额流动性,逐步缓解资金压力,月末资金利率从高点回落后,或将打消市场担忧。明明建议,投资者可在短期内关注债市超跌反弹的机会。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