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利用城区部分闲置地建设成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图为六安市城区皖西大道一处已建成的生态停车场。
田凯平摄(人民视觉)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肖家台社区某停车场收费处的智能机器人,通过语音指引停车者进行现金或扫码支付停车费,为车主提供方便快捷的收费放行服务。
杨 东摄(人民视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让许多苦于“停车难”的车主眼前一亮。
事实上,“停车场”这个小型基建项目并不是第一次进入中央重要会议视野。在此之前,2019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将城市停车场建设列入“基础设施短板”范畴。过去一年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稳投资等任务时,也多次强调要抓紧建设城市停车场。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城市停车场建设这一“短板”将怎样补?又将对产业和消费带来多大影响?
小区、商圈、景区,停车都是“老大难”
“停车是个‘老大难’,搞得大家即使有车也不敢开,还有的人停车问题解决不了,干脆先不买车。”家住上海浦东、车龄20多年的车主老马说,因为自己所在的小区建设较早,也没有地下车库,居民停车非常困难。“车位紧张,供不应求,有些车主干脆停到小区外的马路、人行道上。既占道,又可能挨罚。新能源车就不用说了,充电桩太少了,谁敢买呀!”
城市中,除了住宅小区,热门商圈和知名景点也存在“一位难求”的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是极负盛名的商圈,外地年轻人到北京,总要来这里“打卡”,本地居民逛街聚会泡吧,这里是首选之一。然而,三里屯停车难也是有名的。在三里屯执勤的一位交警告诉记者,区域内停车场常年供不应求,即便近几年新建的商场增设了地下停车位,依旧满足不了需求。“附近有太古里等几个购物中心和酒吧街,工人体育场也常有球赛和演唱会。一到停车高峰期,占道停车导致的道路拥堵非常严重。”
张经理在三里屯街道办事处附近开了一家川菜馆,最大的烦恼就是附近停车难,客人经常不满意,对生意有影响。“你看,我们店前这条路非常窄,附近小区停车位不对外开放,客人来吃饭,就必须把车停到几百米外购物中心的地下停车场,然后步行过来。”张经理说,如果不是因为停车难,生意还能更好。
知名景点停车难,也常常让开车出行的游客为难。张师傅是北京什刹海一带的老居民。“附近停车场少,却有北海、景山、什刹海、恭王府等好几处景区,非机动车道经常停满接送旅行团的大巴,早晚还有许多家长到北海幼儿园、四中初中部接送孩子,路况就更差了。”张师傅说,到这些景点游览,最好的交通方式是坐地铁,但如果有走路不太方便的老人小孩,就比较为难了。“我在这儿经常看到,有的家庭开车来,在景点门口把老人和小孩先放下,车主再去转圈找停车位,然后走回来。”
停车位紧张,普遍存在于中国大城市及部分旅游城市。据统计,中国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长期高于1,而发达国家约为1∶1.3。《2018年中国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这一问题在一线城市尤其严重,如北京汽车保有量达608.4万辆,备案停车位总数仅有189.05万个,停车位缺口超过400万个,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增加供给,给城市停车场建设补短板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所所长董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停车资源供给缺口巨大、需求难以满足,在此形势下,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已是迫在眉睫。”他认为,提高停车资源供给水平对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有重要意义,“在居民大宗消费中,购买机动车是仅次于购房的第二大支出,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存在较大拉动作用。合理配置停车资源,除了可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还能带动人流、物流,继而促进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城市停车场,为何如此紧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对记者分析:“在全球主要城市,拥堵都是大问题。但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通行需求和停车需求在争夺道路空间的问题。停车位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停车难和道路拥堵互相影响,加剧了这种紧张。”
中国大城市停车难,既有人多车多地少的客观约束条件,也有停车场建设滞后、粗放规划建设的因素。
首先是起步晚,规划不足。“中国步入汽车社会较晚,私家车的普及仅仅是近20年内的事。过去的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随着汽车产业和消费的发展,‘停车难’问题逐渐显露,在大城市尤为突出。”董超说,这集中体现在停车场面积和车位数量严重不足。他分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去年以来多次强调补上城市停车场建设短板,未来可能会在城市停车场面积和车位数量上扩大供给,在居民区、商业区、景区等各种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补充建设,包括必要时进行土地用途转换。
其次是城市停车场建设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专家普遍认为,在此背景下,大中城市促进车位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显得至关重要。“在停车需求高的区域,应进行合理规划,集中建设一批新型、集约的停车场,如立体停车场。”董超说。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熙伦,每周末都到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吃饭、看电影,“这不是离我家最近的商业区,但因为这里的停车位多,停车方便,我宁可跑远一点到这里来。这栋停车楼每层都与主楼相连,顾客去哪一层,就可以把车停在哪一层。”在福建省厦门市,厦门海关总关立体车库已经成为当地的著名地标。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立体停车场于2016年投入运行,拥有168个停车位和3套全自动升降系统,还具有移动App查询、远程预约取车等功能。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专门提到,增加景区停车位数量,综合采取扩建停车场、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增加临时停车位等措施。
此外,资源共享也是多地倡导的方向。“在加强停车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提高停车场的开放程度,如鼓励机构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董超说。据了解,2018年北京市颁布的《机动车停车条例》,明确要分类供应,差别供给,盘活资源,并提出“小区停车位不足,周边可设临时居住停车区”“推进单位或者个人开展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等。
“智慧+立体”,盘活现有停车资源
补上城市停车场建设短板,未必都是新建。专家认为,盘活现有资源,除了发展立体停车,还应引导智慧停车。
“特别是商业区、景区,应当着力提高停车场的智慧程度,利用新型装置,推广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智慧停车进程,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董超表示。
景区附近文物古迹多,不宜“大兴土木”,如何提升停车效率?北京市西城区市政市容委主任刘戍东介绍,什刹海景区不适宜大规模拆建工程,只能立足现有条件,对腾退疏解的空地进行立体停车改造。2017年,什刹海景区用上了“负三正一”的升降停车设施。地上1辆车,地下3辆车,原本只能停8辆车的空间,如今可以停32辆车。
商圈人流量大、停车需求高,如何改善消费者的停车体验?智慧停车给出了答案。传统停车场里,引导和收费都靠人工,运行效率低,入库取卡、出库交费常常要排很长的队。在北京市王府井商业区一处停车场,却鲜有工作人员的身影。从入库、泊车、离开再到缴费出库,全程无需人工,“智慧停车场”将人工智能和在线支付紧密结合,为车主创造了高效快捷的停车体验。智能停车系统的维护员小李介绍,车主可以通过在线地图查看附近停车场的位置和空余车位数量,系统则实时掌握着车位情况,使车主能按照指示,快速、准确地找到最近的空余车位。进出场时系统会自动识别车牌号码,通过二维码在线支付收取停车费。
在投资人和业内专家看来,中国政府提出补上“城市停车场建设”短板,给智慧停车市场带来机遇,相关企业越来越得到社会舆论和资本的青睐。“停简单”是智慧停车领域的一家新兴企业,成立不久就获得了来自国内外投资机构的多笔大额投资。仅在北京一地,其业务就覆盖了朝阳大悦城、金融街购物中心等商业区和香山公园、798艺术区等景区,其开发的智能车牌识别系统,把停车场的时间、空间、周转率跟用户的需求很好地连接了起来。
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停车场建设有望得到资金、政策的更多支持,成为新基建的热点之一。不过,苏剑指出,停车资源有其客观约束条件,化解难题不等于所有需求都满足,预计今后在扩大供给的同时,仍会结合价格调节等市场手段,引导适度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