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经济,如果简单地以某一种理论、观点或者模型来套用,可能会失之偏颇。在这些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中,常常忽略或者忽视了形成这种经济格局的真正主体——人。广大民众、干部队伍、党的领导,凝聚成为一体,能使我们更加主动地掌握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规律,高屋建瓴预判研判,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破解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近年来,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波折起伏。虽然总体稳中有进,但下行压力加大、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也在显露,加上全球市场形势严峻复杂,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担忧、悲观的舆论。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一个大国的经济运行,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波涛汹涌的形势下,显然更值得分析评判,由此出现各种说法,在情理之中。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全球经济几乎每次出现危机或风险时,都有舆论不看好中国经济,甚至还有“崩溃论”,但几乎每一次“崩溃论”不久都崩溃了,看空者都看走了眼,一些信心不足的投资商还因此失去了变中谋进的机会。
这就引出了一个如何分析看待中国经济的问题。看中国经济,如果简单地以某一种理论、观点或者模型来套用,可能会失之偏颇。不是说这些理论、观点、模型不对,而是中国经济不仅体量庞大、体系完整、体形丰盈,在同一跨度上可以实现现代经济和小农经济各自安好,而且市场主体的多元性、区域结构的丰富性等都是其他经济体所没有的。既有理论或模型产生的环境,大多没有这样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以既有理论或主张生硬地套中国经济现象,可能就会水土不服。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中,常常忽略或者忽视了形成这种经济格局的真正主体——人。观察中国经济大局中的人,具有比其他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的价值。因为,一些发达经济体搞市场经济比中国早很多,且人口没有中国多。而且,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直接从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小农经济为基础地位的国家“杀出来的一条血路”。靠的是什么?当然需要各种借鉴引进学习,但最主要的,是创造这一经济奇迹的中国人。中国人所拥有的力量和能量,所具有的战斗力与爆发力,所潜藏的忍耐力与创造力,才是中国经济创造奇迹的真正决定力量。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我们拥有特别能吃苦特别敢奋斗的劳动大众。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说到底,是这个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砥砺磨练过来的。这种奋斗文化,在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种从业人群组成的大众队伍里,已凝化为民族魂。有了这种奋斗文化,才能在各种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难与经济风险中,具有超出想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须知,战胜一次灾难,振作的是精神,也是经济。
我们拥有一支能战斗听指挥敢奉献的干部队伍。无论企业还是乡村,机关还是旷野,干部队伍在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中国特色的稳定领头作用,这是中国经济稳扎稳打的深厚基础。比如,7000万贫困人口5年全部脱贫,这是任何经济学都难以界定的事情,在中国就能稳步推进,因为我们有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干部队伍带着群众往前冲。7000万人口脱贫,不必说政治文化的凝聚力,单是发展力的提升、消费潜力的挖掘,就是一笔了不得的红利。
我们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种领导,不只是政治上旗帜鲜明,也是经济发展趋势、发展路线和发展成就的有力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近几年全球经济剧烈波动,每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都能高瞻远瞩、正确应对,带领我们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让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有利位置,走出新时代更加清晰广阔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人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广大民众、干部队伍、党的领导,凝聚成为一体,就能使我们更加主动地探寻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规律,高屋建瓴预判研判,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破解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这一切,仅从一些经济理论或模型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所以,读懂中国经济大势,必须读懂中国人,否则就可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物不见人的局限中。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瞿长福 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