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一人,历时三年,走遍各地图书馆,收集清代文人黄丕烈的遗落诗文,编撰出关于黄丕烈的第一本辑录……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语文老师张小路做了一件看似“跨界”的事,他编撰的新书《荛圃诗存》正式发布。这本按照传统雕版样式排印的“新善本”,为未来对黄丕烈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对“黄跋”感兴趣 决定将黄丕烈诗文编撰成册
张小路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对一些古籍文献感兴趣。此前已经先后编辑出版了古籍《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迦陵词萃 迦陵曲选》《驼庵词萃》《涉江词萃》等雕版刷印图书。
新出版的《荛圃诗存》收录了447首黄丕烈的诗,全部诗稿按照传统雕版样式排印,是正宗的古籍新刻。
在张小路看来,《荛圃诗存》的编辑出版算是机缘巧合。“如果一个人爱读书,爱读中国书,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古籍,接触古籍就不可避免要遇上黄丕烈,因为他是五百年来第一藏书家。他写的书跋,受到历来藏书家的喜爱,一本书如果有‘黄跋’,立即会身价倍增。后人从清代的江标,到民国的王大隆、缪荃孙,收集整理黄跋,成了一册厚厚的书。”张小路说,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身心都充满了愉悦,发现黄丕烈写的诗艺术性不足,算不上是好诗,可有两点很独特,一是他把藏书这样的活动写进诗歌里,二是更贴近生活,展现了二百年前苏州文人的具体生活场景。
“当时,我就有了一个愿望,想把他的诗歌收集一下。那时我也在准备写作一个十七、十八世纪江南文人以书会友这一题材的书籍,就想着先把相关资料收集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本《荛圃诗存》。”
“跨界”不易 一有时间就泡图书馆收集资料
张小路是一个中学教师,并不是文献专业出身,“跨界”进入文献这个行当时间也不长,编撰这样一系列书稿,对他来说实属不易。
为了收集相关资料,张小路跑遍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常熟图书馆等各地图书馆。“了解到黄丕烈题跋本《虎丘山志》上面应该有诗歌,我便想尽办法追寻。当时查到一则小资料,说是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先生藏有这则资料,于是登门拜访。沈先生拿出一张小纸条,上面是黄丕烈的字,但只是小纸片而已,边缘已经焦糊。原来保存《虎丘山志》的东方图书馆在日军侵华时遭到轰炸,这本题跋本也遭到损毁,只剩下在废墟中捡来的小纸片。”
让张小路惊喜的是,昨天的新书发布会上,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教授金程宇将多方收集来的10多篇黄丕烈诗文,赠送给他,其中有一首就是他苦苦搜寻的黄丕烈题跋本《虎丘山志》上的诗歌。
“很多的资料是隐藏起来的,这几年不知道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我总想把事情做得没有缺憾,再加上疫情的因素,这本书的出版一拖再拖,让不少朋友等得焦急。”张小路说。
用时代的“新善本”
继承传统文化精神遗产
很多人会问,作为中学语文老师,花这么多时间在研究整理古籍,对于教学有没有意义?
在张小路看来,在教育这个职业当中,教师的个人才能要向上学习也应该向下兼容。“向上学习的意思是教学相长,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丰富自己,然后回馈到教学中去。向下兼容,则是对文章有更丰富的理解,然后在这样丰富的破解中,取出来与教学内容相合的一部分,形成课堂教学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因为张小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们上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了激情。他带的多名学生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而班级的语文成绩也总是年级第一。
对于为何要花三年时间出版一本小众的《荛圃诗存》“新善本”,张小路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古籍是中华文脉最重要的表现方式,而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是丰厚的,它的表现形态各样,单以黄丕烈来说,在他身上,就可以看到一个太平盛世,不为功名,不为科举,专心读书,从而在藏书事业上,引领以后的时代,成为一种珍贵的藏书文化精神资源,这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部分;在太平盛世当中,一个人如何安妥自己躁动的灵魂,找到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终极追求目标,黄丕烈都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是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遗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