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经过连续多日作业,位于东莞市东城街道周屋社区近700亩的连片稻田全部完成收割,按亩产830斤计,周屋社区本次晚稻产量约580吨。经过技术处理后,这些稻谷将统一存储在周屋社区农业中心,以进一步保障该社区持续20多年为户籍村民每月提供20斤大米的“村民福利”。
都市田园留住“乡愁”
周屋社区近700亩稻田,是东莞市目前面积最大的连片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也是现代制造名城东莞市城区内难得的一片都市农业园。
“过去种田是为了吃饱饭,如今生活好了,还能留住这么一大片农田,大家都觉得很珍贵。”村民黄伯直言,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社区得以保存和延续了这片农田保护区,而农田也成为周屋“守望乡愁、留住根脉”的所在。
让村民尤为称道的是“我们已经20多年不用买米吃了”。周屋社区党委副书记黄雪碧介绍,自1999年被东莞市选定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后,周屋稻田每年早晚稻的两次收成,社区村民吃的大米全部来自这片稻田,每人每月20斤。
90年代开始“分区分片”
地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市城区,东城周屋却一直保留着一抹绿色。
有别于东莞大多数村(社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周屋在城市化进程中,便早早将辖区划分为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保区三大片区,20多年来不断拓展和延伸各区域功能,形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周屋很早就分成了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保区三大板块,这非常难得。”上世纪90年代,敢想敢干的周屋人就对土地进行了统筹规划。黄雪碧介绍,20多年来,在社区历届干部努力下,各区域发展协调并进,产业与生态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如今,周屋工业区内有知名企业“徐记食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鼎通精密”等上百家企业;住宅区内各式民房干净整洁,街头小景随处可见;农保区近700亩的连片稻田,除了是村民的口粮来源,更成为东城街道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周屋通过整合社区田园、湖泊、宗祠、民居、树木、民俗与滨河空间等资源,与稻田相互融合,不仅有效提升社区整体风貌和景观环境品质,更逐渐打造成一个以历史风貌游览、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创新升级为特色的东城美丽村居综合发展示范区,走出了一条“业兴、景美、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