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正文

浙江泰顺:“大花园”建设究竟是怎样“点绿成金”的?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千百年来,浙南边陲小城泰顺“遗世而独立”。

泰顺人不曾想到,一场“大花园”建设,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城重新擦亮生态环境底色,焕发出迷人光彩。

“大花园”建设究竟是怎样“点绿成金”的?

摘掉“脏”帽子 换了新奖牌

位于浙闽边界的泰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6%。罗阳镇的桂坪村就坐落在这荫翳之下,这里也是村党支部书记朱细信儿时的家园。

如今的桂坪村一派“纤波浓点,错落其间”的景象,但就是这个让朱细信引以为傲的家园,也曾让他丢过一次“面子”。

2019年10月,朱细信从县里领回一块牌子。这块牌子,没有让他欢欣鼓舞,反倒让这个平日里自信要强的中年汉子红了脸又出了汗。

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泰顺在当年启动“大花园”建设时,环境整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为达到最严考核标准,县里下功夫、动真格,推出“两最”评选活动,评选出最干净的乡镇和村(社区),同时,也晒出最脏的乡镇和村(社区)。

朱细信领回的是后者。

“身为村支书,不仅没给村里带来荣耀,反而还增了一分羞愧。”朱细信直言,这块牌子犹如一记铁拳,重重地捣在他的胸口。

压力就是动力。面对窘境,朱细信坐不住了。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会议,他提出,要把人情摆在一边。一场“真刀实枪”的环境整治在这个小村上演了。

鸡棚、鸭圈不见了,旱厕、违建没有了,小溪恢复了清澈,家家户户门前多了整齐归置的绿植盆栽……就这样,不到一年,桂坪村旧貌焕新颜。

2020年第四季度,县里再次评选“两最”。这一次,桂坪村不仅成功摘掉了“最脏村”的帽子,而且实现了逆袭,一举拿下了“最干净村”的奖牌。

开展“两最”评选只是泰顺推进“大花园”建设众多硬核举措中的一个。除此之外,泰顺还积极开展“生态大搬迁”“美丽庭院”“美丽河湖”“美丽田园”“三级美丽大联创”等富县强民之举。经过多年建设,泰顺成功摘下中国天然氧吧、第三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等国字招牌。

敢于“吃螃蟹” 先富带后富

泰顺藏身若许年,至今见始露初妍。

季春时节,走在泰顺县竹里畲族乡竹里村的石板小路上,微风拂面。远处山川悠邈,近身溪水潺潺。青瓦白墙蓝腰带——畲族典型的传统民居,与幽幽竹林相掩成景。村民雷圣利的农家乐就掩映在这一阕丹青之中。

2008年,他东拼西凑,下狠心斥资30万元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成为大家眼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常人看来,雷圣利似乎在与自己较劲。事实上,他早已谙习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法则:从2004年起,竹里持续四年的环境整治已经让小村焕然一新。他坚信,家在景中,游客就会来。

“头一年,农家乐的生意勉勉强强,没挣到钱。”雷圣利说,后来,随着泰顺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的逐渐攀升,来泰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第二年,雷圣利就实现了30多万元的营业额。如今,靠着“卖风景”,这一数字已经稳固在200多万元。

在雷圣利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敢于“出击”。截至目前,竹里已形成7家农家乐、15家民宿的规模。

为更好支持旅游业发展,竹里乡也在近几年不断对乡村面貌进行打磨。小镇在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的同时,花大功夫实施了“上改下”“白改黑”工程,全力打造天空清朗、宜居宜游的景区化街区。

在提升“颜值”的同时,竹里也着手提升气质。近年来,竹里深入挖掘畲族故事、畲族谚语、畲歌、畲族特色医药及竹雕、酿酒、缝制畲族服饰等手工艺,培养畲族文化人才、民间手艺人,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节”“文艺走亲”等大型节庆活动,对畲族文化元素做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穿民族盛装、吃特色乌饭、看文艺表演,已成为竹里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之一。

竹里的蝶变,只是泰顺县“大花园”建设的一个缩影。泰顺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不动摇,结合各乡镇特色产业、乡风民俗等要素,因地制宜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聚焦聚力产业融合,打造全域旅游。

仅2020年,泰顺年接待游客7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49.5亿元。如今,泰顺的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当地的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我们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城乡建设中,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形成全域大美格局,为推进县域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林松跑表示,建设“大花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久久为功,泰顺正精准把握建设“大花园”的美好愿景、基本要求和具体路径,确保“大花园”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金忠耀)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