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正文

今日热议:我们的家园 | 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探寻四川民族地区的“她力量”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廖宇):作为多民族人口大省,地处中国西南的四川,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近日,“我们的家园”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走进四川,近距离感受四川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魅力及产业发展活力。在采访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尽管年龄、身份不同,但她们同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美好,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藏彝羌走廊的民族文化发展创新上,无数的“她力量”汇聚一起,绽放出耀眼光芒。

甘堡藏寨里的泽依拉姆与国家非遗“博巴森根”


【资料图】

甘堡藏寨是阿坝理县藏羌生态文明走廊上极具地域代表性的藏寨,被称为“嘉绒藏区第一寨”,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是甘堡藏寨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记录了一段嘉绒屯兵保家卫国的悲壮历史。在庄严肃穆的锅庄舞蹈中,观看者能够感受到藏族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博巴森根”锅庄舞表演现场( 摄影 廖宇)

“博巴森根”传承人泽依拉姆(摄影 廖宇)

今年60岁的“博巴森根”传承人泽依拉姆仍然活跃在“博巴森根”的表演中。她表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博巴森根”这种曾濒临失传的非遗舞蹈非常感兴趣。1993年她当选为理县甘堡村妇联主任之后主要负责村文化建设,而就在这时,30岁刚出头的她主动承担起“博巴森根”的传承、发展和推广。重新挖掘这项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编排舞蹈动作、叙事演唱、队形结构……泽依拉姆不断唤起乡亲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加入到传习队伍中来。

“‘博巴森根’的组织排练,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很深,这是上一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好好传承下去。”泽依拉姆说。如今,甘堡村的村民锅庄越跳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一致认为,传承好“博巴森根”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茂县坪头村“能干的羌族姑娘”张泽莉

茂县凤仪镇坪头村位于岷江上游,村民95%是羌族,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坪头村已初步形成以“羌文化”为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格局。

云上人家农家乐主人张泽莉(摄影 廖宇)

初见张泽莉时,她经营的云上人家乡村旅游农家乐里几十桌满月酒席刚刚散去。“今年1月份以来,生意火爆到超乎自己的预期,声音都嘶哑了。”张泽莉介绍。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她激动不已。“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泽莉指了指农家乐门口的几间房说,“前面的老房子是最先创业的地方,开始只有6张桌子能够接待60人,现在有100多桌可以接待1000余人了。”

顺着张泽莉手指的方向看去,如今她的“商业版图”已从几间老房子扩大至能够容纳近60人的住宿、一栋可以接待1000余人的餐厅和一间可容纳近百人的锅庄房。“平时住宿不够住了,也会把游客介绍给村里的其他民宿。”张泽莉说道。而她的农家乐和锅庄队伍也直接带动当地近70余名村民就业。

曾经当过幼儿园老师、摆过地摊的张泽莉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没想自己能从一个‘村姑’走向乡村企业家,带动几十人创业,过程虽然很艰难但也非常欣慰,感恩国家的好政策和村两委的支持。”张泽莉表示,自己也要将乡村旅游培训课上学到的知识和创新思维分享给更多的少数民族姑娘,让她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富饶的民族文化,走出一条“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以泽依拉姆、张泽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女性也在机遇中快速成长,她们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不忘回馈家乡,带动身边的乡亲们一同致富。她们的身影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也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兴旺的美丽新画卷。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