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就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推进“双减”工作和发展新时代乡村教育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
系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厚植传统文化基因
我国有约两亿左右中小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计。为此,秦和提出,编写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加强培养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同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开发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教材;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对中小学文言文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大幅增加文言文比重;发挥考试评价引领作用,在中考、高考、公务员等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孩子在成长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就接触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厚植传统文化基因。
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营造全面发展良好环境
目前“双减”已初显成效,秦和认为,“双减”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下一步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系统推进,持续用力。她建议,着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课后服务上多下功夫,支持义务教育学校以多种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全国范围开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行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懂弄通,这是减轻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治本之策;着力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推进分类考试,提高考试命题水平,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着力推动形成育人合力,在强化校内教育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家庭的育人能力,统筹好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切实为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定向培养高素质乡村教师赋予乡村学校更多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快乡村教育发展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中央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本固基的教育工程。虽然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秦和认为,现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高,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上乡村学校就读。为此,她建议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各地增加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和支持乡村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乡村教育投入总量不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统筹使用好乡村闲置教育资源,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对乡村闲置教育资源进行排查,有针对性对教育资源布局作出动态调整和优化;加强乡村教育工作与乡村振兴统筹,在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全局视野下谋划和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经费安排、乡村振兴工作考核都要同时考虑教育、优先支持教育。根据实际,赋予乡村学校更多的功能,让乡村学校融入本乡本土,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高地和重要引擎。
标签: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