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落地,首批18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标志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后的创业板进一步健全支持创新的市场体系,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日上市的首批18家企业,分别来自13个省市,其中广东数量最多。来自深圳的杰美特和欧陆通,以及揭阳的蒙泰高新饮到“头啖汤”,三家企业分别属于电子、电气设备和化工行业。
作为首批企业之一,欧陆通董事长王合球心情激动,回忆起刚刚得知创业板要试点注册制的消息,他一度“有些忐忑”,但很快就“放下心来”。“因为快速推进的感受很深,速度、节奏、透明性超乎想象,我认为这是市场化改革的真实体现。”杰美特董事长谌建平也感叹创业板注册制效率之高,“时间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对所有企业都大有裨益”。
“创业板注册制是创业板市场建设的里程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泽望认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紧扣信息披露这一核心,通过更加灵活、便捷的政策支持和资本工具供给,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更好发挥深交所资源配置枢纽作用和创新资本形成优势。
笃行不怠
创业板注册制满两年
融资“快车道”
有效释放创新活力
2022年8月24日,深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满两年。两年来,功能更完备、发行更高效的创业板快速扩容,有效释放创新活力。截至8月23日,新上市公司共355家,其中有77家是广东企业,占全国比例21.5%,数量居全国第一。
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新上市公司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30%,总市值超2.6万亿元,占板块整体市值的21%。从总体来看,凭借1175家上市公司、超12万亿元的总市值、超5000万名投资者……创业板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两年来,创业板为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新增的355家上市公司中,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近六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其中,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与其相关的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高达66%。创业板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研发支出1.2亿元,同比上升近30%,拥有16万余项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研发人员总数超45万名。
两年来,创业板呈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截至8月23日,上市公司总数达1175家,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近24亿元、平均净利润1.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20%;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超五成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4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50%。
通过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有效激发市场各方参与热情,形成一个包容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资本生态。
企业融资活。两年来,创业板新上市的355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超3200亿元,平均每家9.31亿元,相比改革前大幅提升。525家次再融资申请拟募集资金近5285亿元,平均每家次11.1亿元,有效助力企业上市后继续做大做强。
市场交易活。改革实施以来,日均成交2166亿元,2021年成交金额54万亿元,在全球市场中位居前列;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超五成,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5.7%,创业板指数自发布以来累计收益185%,涨幅位居世界主要市场指数前列。
作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深交所创业板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服务“双区”建设。截至今年8月23日,创业板大湾区公司共239家,占比20%;深圳创业板上市数量最多为141家,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44家。
“创业板是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市场实行注册制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一旦注册制全面覆盖,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程度将会大幅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会大幅增强,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将会重塑,具备更强的包容性、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