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清远深入打造文化强市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岁末年初,文艺盛宴频频上演。日前,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揭幕,338件(套)非遗展品亮相;市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开展,60件(套)民间工艺精品与市民见面……

文化消遣,关乎市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关乎城市发展的含金量。如何更美好、更有品质地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打造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回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势所趋。

刚结束不久的清远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整体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清远“文化客厅”和“城市名片”,展现清远“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城市气场。与此同时,由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起草的《清远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正在草案公示阶段。《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清远将培育建设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广东省社科院清远分院原副院长邹锡恒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客厅”要具备展示城市域内各种特色文化的功能,成为让市民和宾客充分领略、分享当地悠久璀璨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荟萃展示平台,汲取文化精华,利用文化的力量助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助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城市赋能

“家门口”乐享文化盛宴

“以前家门口可没有这么功能齐全的地方,既可满足孩子阅读,又能满足老人唱曲。”日前,家住清城区石角镇的市民刘伯说,该镇综合文化站成了当地居民文化消遣好去处。

有了文化设施做支撑,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能开展。进入岁末,位于燕湖新城核心区的清远“四馆一中心”正处于紧张而有序的室内外装饰施工阶段。其中,清远城市馆和博物馆、科技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计划于2022年6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图书馆计划于2022年9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

清远市城市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简称清远“四馆一中心”项目,是清远市重点规划的未来新文化地标,也是清远市目前最大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项目自动工以来备受关注。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这些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被形象地称之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无论是坐落于市中心的各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化场馆,还是分散于基层社区的各类免费的综合文化服务点,都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文化和进行社交活动的绝佳场所。

近年来,清远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出台政策文件指引、保障财政资金,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市、县(市、区)、镇(街、乡)、村(社)四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基层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镇(街、乡)综合文化站8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09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428.3平方米。

清远“城市十分钟”“乡村十公里”文化体育服务圈基本建成,“三馆一站一中心”全部免费开放。从市级场馆到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层层深入,如同繁盛文化主干的枝叶,又如联接经络的关节,打通“文化脉络”的最后一公里。

在新一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正在公示的《方案》提出,清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目标是到2025年,清远市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450平方米;并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利用城市的商业区、老旧小区、乡村文化广场等区域,按相关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饮等服务的“粤书吧”“非遗工坊”“乡村微博馆”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艺术创客、非遗传承空间。

生态赋力

打造百姓身边人文风景

“一边坐赏湖景一边品茗书香,在这里满足了对诗与远方的向往,这样的空间让游客休憩的时间更加丰富而多元化。”来自佛山的游客吴先生元旦假期和家人来清远游玩,在牛鱼嘴看到建在景区碧翠湖边的粤书吧很惊喜。

2021年,清远市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共建了爱粤书房、星谷分馆、奥体分馆和牛鱼嘴书吧等4个新型阅读空间,覆盖了社区、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而在清城石角镇城中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蓝色蒲公英公益学堂”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孩子们很喜欢这个课程,做手工、学编童话故事,好玩又能学知识。”清城区石角镇城中社区团支部副书记张展娴告诉记者,该中心还有曲艺和舞蹈队两支文化队伍,在没有发生疫情之前,社区每年在元旦或春节前后都会举行一场大型联欢晚会,周边街坊都踊跃参与。

在市区江心岛一默书房以“书院+书房”的模式,围绕“文化客厅、城市名片”的定位,年均开展国学公益课、大咖领读会、诗歌雅集、朗诵之夜、艺术沙龙等公共文化活动200场。2021年,一默书房升级为广东首家岭南书院(岛上书院)。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众的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要紧紧抓住‘文化’内核,否则建筑做得再漂亮,没有文化内涵也是空洞的。”清远市民间协会主席吴共建建议,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客厅,要结合清远资源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把文化艺术带到百姓身边。

立足清远城乡特点,《方案》提出,培育建设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各大文化场馆建立联动机制;落实开放共享理念,推动融合创新,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生态。

其中,特别提及探索与清远大学城在地院校,建立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联盟机制,鼓励院校与公共文化机构“结对子、种文化”共同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等。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文化+”探索,拓展新型阅读空间、旅游服务、电商服务、乡村微型博物馆、乡村文化展览馆等功能,实现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赋魂

塑造城市内涵气质

“原来韩愈、刘禹锡、周敦颐、刘瞻等名人都曾来清远‘打卡’”。1月3日,返乡市民苏女士带亲戚到刚开放不久的南岸公园游玩,韩愈广场、刘禹锡广场等文化元素让他们久久驻足。

十里画廊、万山朝王、广东最高峰;桃花湖、湟川三峡、北江……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水风韵是清远地域文化的第一大气质特点。党代会提出,清远要打造“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城市气场。意味着“文化”将与“山、水”并列,成为清远城市气质新特点。

相对山水而言,外人对清远地域文化了解的不多。2021年12月28日,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个性鲜明的瑶族长鼓舞、色彩艳丽的花灯、栩栩如生的英石假山……338件(套)展品多角度展示了清远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该展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清远具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已经有2200多年,融会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壮文化。而人类活动的踪迹,可以追溯到英德宝晶宫十万年前的古河床,以及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青塘遗址、牛栏洞的万年水稻“化石”。

如英德岩山寨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这项考古工作填补了岭南地区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的空白,将掀开岭南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的新篇章。

除了是岭南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清远也是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地。吴共建介绍,2016年,在省民协等主办的“广东省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比中,英德浈阳峡获得“广东省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连州秦汉古道进入前三十名。

“因为清远山区多,工业文明发展较慢些,所以很多历史文化古村落、古驿道得以保留。”吴共建说,截至目前,清远市已有59条村成功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

而近代,清远革命老区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3,目前全市共有76处红色纪念设施。清远还曾在中国工业改革中闯出“清远经验”。

近年来,清远还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旧城区、老街区的文化底蕴。“南门街一带是清远的发源地,也是清远历史的‘根’,我们深入挖掘老街历史,通过本土文化名人何必老师向学生讲解老故事等方式,促进青年群体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清城区凤城街道东门社区社工潘淑桦说。

未来,清远的地域文化内涵还将继续被深挖和保护。《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清远要提升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事业,充分发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加大对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搜集、出版、宣传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有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建设。

■专家观点

广东省社科院清远分院原副院长邹锡恒:

“两条腿走路”

打造“文化客厅”

城市“文化名片”往往是以其最能代表该城市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为基础提炼浓缩而成,寥寥几语就概括出城市的特点特色,增大城市知名度,形成市民高度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提高发展竞争的城市软实力。城市的文化之所以能成为软实力,就在干其能彰显该市整体的文明风范,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精神,人际关系和谐和人们的奋进精神。

清远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由于贯穿南岭深处的北江这一黄金水道,清远成为中原与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人员交往的重要通衢。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深度交融,形成了清远多民族,多族群的多元特色文化,既有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又具鲜明地方特色。清远还有着广东省区划面积最大的地理优势和毗邻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出靓丽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客厅无疑有助于清远的发展。

“文化客厅”要具备展示城市域内各种特色文化的功能,成为让市民和宾客充分领略、分享当地悠久璀璨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荟萃展示平台。“文化客厅”建设的模式要符合清远的实情,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首先要把市、县两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这一类属于公共文化设施的体系建设好,管理营运好,利用可移动文物,历史文献,文化精品为佐证,明晰地展示全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建制变迁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做到历史文化的源可溯,让人们了解清远历史文化源远而流长,全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及演变。

另一方面,大量以物态文化形式存在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物件和以行为文化形式存在的众多民俗项目分散在广袤的乡村和山水之间,这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把它打造成与“文化客厅”异曲同工的的“文化花园”。利用广袤的空间、山水田林湖、民居街廓与特色人文元素完美糅合,营造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情景美,让映入眼帘的视觉美景、撩动味蕾的舌尖美食、摄人灵魂的特色民俗文化,勾起人们的思绪,产生一种情怀,这就是“文化花园”的功能与魅力。

要打造好文化名片和文化客厅,还要寻找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最佳的诠释与演绎方式方法。首先要注重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和文化客厅的宣传推介话语体系,不仅要注重官方宣传话语体系,做到准确、权威,讲得清楚、听得明白。同样要注重构建在文化认同,有文化自豪感基础上的民间(社会)的推介话语体系,做到简白易懂、有趣易记,利用游客口碑相传而扩大影响力,相关部门要加强民间推介话语的引导,收集归纳和推广工作。

最后就是明确打造“文化名片”和“文化客厅”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为打造而打造,而是要汲取文化之精华,利用文化的力量助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助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把生态优势、空间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发展,打造魅力后花园、城乡融合发展、融湾崛起的目标。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