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这5年,是南京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最大、投资效益最好的5年,共完成投资2035亿元,交通建设投资拉动超过5300亿元GDP,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点围绕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运输服务”两个“升级版”,南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基本形成开放畅达、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服务和支撑南京都市圈、“强富美高”新南京和“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
过江通道建设“井喷”,建设数量接近此前两个5年的数量之和,“双主城”得到有力支撑
【镜头一】
2021年10月2日17时,经过近22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主跨176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开始首次混凝土浇筑,这是目前在同类桥型跨径中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跨江大桥。
【解读】近年来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去年12月24日,江心洲长江大桥和上坝夹江大桥同时建成通车,南京从此正式开启“双主城”发展的新格局。过去的5年,我市还先后开工建设和燕路、仙新路、建宁西路、龙潭等过江通道,建设数量接近此前两个5年的数量之和。
打造核心交通枢纽,全力提升“首位度”
【镜头二】
2020年7月30日早上6:45,禄口机场正式实现双航站楼联合运行。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分别达3000万人次/年、80万吨/年。
【解读】去年正式获批的《禄口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20版)》,将禄口国际机场定位为长三角核心区域枢纽机场。同年7月,阔别6年的T1航站楼“盛装归来”。随着双航站楼同时运行,南京的民航国际运输能力显著提升。
铁路方面,以南京为中心构建的“米”字形高铁网日渐成型。镇江、滁州、溧阳、马鞍山均已进入南京“半小时交通圈”,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正在建设的南沿江铁路,为“米”字形高铁网补上了重要的“一横”,它将串联起南京和苏锡常地区多个百强县。客运通道北沿江高铁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预计今年底开建的宁淮铁路南京段,不仅将让南京至淮安缩短至1小时,还将把宿迁、连云港、盐城一并揽入南京“1.5小时交通圈”。
高速公路方面,南京联系安徽的交通大动脉宁马高速,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全线预计2023年底建成通车。双向车道“四改八”后,宁马高速将从目前的日通行量5万辆发展到日通行能力10万辆。同样“四改八”的宁合高速公路(张店枢纽至苏皖省界段)改扩建工程,今年年底就将建成。
加密轨道交通网,成为全国首个区区通地铁的城市,公交建设成“示范”
【镜头三】
上月10日起,丁香色的宁句城际列车穿梭在城东地区。
同时在进行不载客试运行的,除了宁句城际,还有从油坊桥至河西鱼嘴的南京地铁2号线西延线,如无意外,它们均将于今年底正式投入运营。
【解读】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南京成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南京已经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延伸和补充、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多元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过去5年,南京共建成地铁4号线一期、宁和线S3、宁溧线S7、宁高线S9及麒麟有轨电车二号线,开工建设1号线北延线、5号线、6号线、7号线、宁句线S6、宁天线S8南延线等,成为全国首个区区通地铁的城市,轨道里程达到395公里。南京轨道交通网不断加密,继续带动城乡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共振。
铁路修到港口,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再突破
【镜头四】
10月1日上午10时,“环海168”驶离九江红光国际港,满载集装箱开往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九江红光国际港至南京龙潭港的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这是南京港开辟的又一条内陆货运航线,也是交通部门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又一落实行动。
【解读】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南京沿江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98亿吨,其中,集装箱183万标箱。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289万吨。
尤其是2018年5月南京至长江出海口431公里的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后,不仅为构建高效畅通的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深化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南京港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
今年1月23日,“国裕702”号成功在南京港停靠。这是史上首艘船长突破230米、7万吨级的运输船舶驶入南京,长江黄金航道“黄金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正得益于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直通南京的建设工程。
今年1月,南京港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也正式建成,开创了地方自主实施铁路项目的先例。铁路延伸到港口码头,进一步推动了运输结构调整,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提升了龙潭港服务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国际运输的能力,极大提升龙潭港核心竞争力和服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能力。
“没有交通首位度,就没有城市首位度”,提升交通首位度,为城市能级“加码”,南京正全力以赴,跑出跨越发展的加速度。
标签: 过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