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农业生产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 夏粮再获丰收创历史新高

2020年二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98.4,比一季度明显回升4.7点,接近疫情前水平。农业生产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未动摇粮食安全的根基,这得益于我国相对完备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超6.1亿吨,其中稻谷和小麦产量达3.4亿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更为牢固。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从2003年到201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增加2.5亿亩,增幅超过16%,虽然近几年有下降趋势,但通过上调最低收购价等措施,今年稻谷种植面积增加了47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态势。农业种植结构更趋合理。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380万亩,粮改饲面积达1500万亩。农业科技助力粮食生产。截至2019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

二是应急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储备体系,其中中央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严格执行“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储备规模要求。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规模不断增加,储备能力明显提高,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等重点谷物均能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粮食产业链、价值链持续提升。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共建设完成15.6万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新增初加工产能100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至68%,形成了“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完善,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此外,为应对突发事件对粮食市场造成的冲击,我国目前有超过5000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成品粮日加工能力在百万吨以上,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

综合来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市场稳定、应急管理不断完善,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市场形势日趋复杂,部分国家对粮食供应预期趋紧甚至对农产品出口做出限制,虽然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实质威胁,但仍要警惕对我国玉米、大豆等高度依赖进口的饲料粮带来显著冲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保粮食能源安全”作为“六保”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障粮食生产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首先,保生产需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要严守耕地红线。持续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对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随意突破,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二要强化约束激励机制。明确将粮食播种面积作为地方约束性考核指标,压实省长责任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提高重点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力度,切实调动和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保生产需要提高粮食生产质量。目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部分农产品阶段性过剩与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如果不对路,反而会加大供需矛盾,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质量要把增加优质供给作为方向,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加大优质品种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保生产需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面对日益频繁的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灾害和其他重大突发风险,要完善防控预案,备足防控物资,同时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风险研判、监测、预警体系,增加监测频率,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提升粮食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业统计,提升数据质量,尽早发现苗头性问题,以提前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最后,保生产需要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确保重要农产品自给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多元化进出口渠道,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水平,适度加大与国内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进口。同时加强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完善全球市场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提高大宗进口农产品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波动风险。

(作者: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吕庆喆)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