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落在保险业,不失为利好的风险教育场景,针对于健康险领域,需求刺激明显,业内纷纷预估,健康险或正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当前,各险企通过拓展保险保障、赠送保险等方式实现健康险产品的积极营销,在此基础上,业内建议,险企可利用大数据系统,未来将特殊疫情设计为普通健康险的附加险,进行常态化管理,同时探索建立长期保障和服务机制,科学确定费率调整幅度,激发需求的同时保障险企经营。
疫情之下,健康险实现短期快速发展成为行业共识,但基于产品特性,保费规模占比难有颠覆性改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推动设立的专业健康险公司,此次却未必面临全然积极的发展环境,业内指出,受制于现金流情况和各类险企均可以在健康险市场分羹的背景,在目前健康险产品开发规则一视同仁的前提下,专业健康险公司或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健康险或迎新爆发期,专家:可探索建立长期保障和服务机制
全民抗击疫情的战争仍在持续,而在疫情之下,中国居民保障意识提升成为行业共识,保险保障、健康险、重疾险等关键词热度激增,而疫情对消费者在健康险领域的需求刺激,进一步利好行业。从非典时期的经验来看,疫情推动健康险保费收入迅速拉升,而在当下,在健康险教育铺陈多年、互联网渠道普及的背景下,面对保险消费主力军的年轻化迁移,健康险或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面对疫情,险企已陆续通过捐款、捐赠物资、保险以及扩大保险理赔责任等方式驰援,其中通过保险产品进行的援助,有明显利好的宣传作用,有助于用户教育与产品下沉”,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
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也提供了一组数据,“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35家人身保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情况下,将400余款意外险与疾病险责任范围,扩展至包含新冠肺炎导致的身故、伤残和重疾的赔付。74家保险公司向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疾控人员赠送意外险、定期寿险等多种保险保障,总保额约9万亿元。”
“国家的政策是对于确诊病例由国家负责治疗费用,为疑似感染病例提供一定的费用补偿,这些费用主要是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对于病人身故、致残等情况的赔偿,不少保险公司将之增加至保险责任中,这是好事”,保险业内人士王立刚分析称,“但具体的作用还无法量化,基于目前医疗机构、患者之间信息资源的不对等,相应的理赔对于保险公司的利润而言是不小的考验。”
深思机遇背后,也是对既存问题的透析。保险业内人士张明明向蓝鲸保险指出,“从此次疫情就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重疾险不包括肺炎赔付责任,但疫病严重程度及致死率均较高,不仅如此,事实上重疾险产品在其他重大疾病定义方面也存在相关问题,需要正视。”
这事实上也给健康险产品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指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产品创新,成为关键。
“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发挥专业优势,未来将特殊疫情设计为普通健康保险的附加险,进行常态化管理”,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建议道,“理论上来说,疫情的爆发及控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各类传染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在全球医学研究中亦有迹可循,这些都为保险精算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因此需要险企科学测算相关风险,合理设计保险产品价格。”
“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后遗症等疾病,风险在未来爆发,对于此类风险,也应在保险公司的考虑范畴之中”,王立刚同时提醒道,“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此类大型灾害,国家往往会形成统一的要求来执行,如果险企将偶发性事件作为常态事件推动发展健康险,对险企会形成不小的压力。”
朱铭来同时指出,险企可探索建立长期保障和服务机制,“目前的应急保障多为免费,或赠送,或免费扩展保险责任,但这不是可持续模式,未来应通过风险评估,科学确定费率调整幅度,确保经营的偿付能力。”
“需特别指出的是,除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外,目前我国健康保险产品中护理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占比很小,特别是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几乎为零。在本次疫情之后是大好商机”,朱铭来进一步补充道。
健康险保费提升但难有颠覆改变,专业险企或临更艰难境遇
疫情下的健康险市场,正在酝酿着变化,当前,线下面拜营销模式受阻,终身寿险等以个险渠道为主的保险产品新增保费必然有所影响,而以互联网渠道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健康险业务或迎来明显增长,那么,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当前人身险行业保费结构?
“健康险保费收入以及比例必然会有明显提升”,王立刚预估道,“这与健康险产品自身保费占比较小有关,但不会因为此次疫情影响而产生颠覆性改变,人身险保费构成中,终身寿险、理财类产品的占比依然有优势。”
这与健康险产品的自身特性也有所关联,“健康险不同于理财险,只要投保人具备缴费能力,可以重复购买,但健康险产品的特点是,当消费者有足够的保险保障,几乎不会去重复购买,在这一前提下,导致健康险保费总量提升有所限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险市场中,专业健康险公司将面临怎样的影响,同样需要关注。
2002年,《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鼓励保险公司建立专业公司,多途径加强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2003年“非典”激发人们对健康险的潜在需求,市场供给加大,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专业健康险公司相继设立,成为保险机构中的一支专业队伍。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尽管已经有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主体设立,但从市场规模来看,专业健康险公司所实现保费规模占比不足1成,发展并不充分。
这一方面与目前财、寿险公司均可以发展健康险,市场竞争明显有关,另一方面则在于专业健康险公司设立时间较晚,缺乏优势。“专业健康险公司在机构搭建、队伍建设方面速度均较慢,尤其是新设险企,市场影响尤为微小,再加上产品缺乏优势,难以打开市场”,一位专业健康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蓝鲸保险介绍称。
那么此次疫情推动下,健康险市场打开,是否将给专业健康险公司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
“健康险的发展机遇,对于所有在健康险市场布局的主体,都是机遇,能否抓住,重点还是看不同主体此前的产品、销售渠道的下沉情况,以及进一步适应当前疫情的产品特点与营销战略”,前述专业健康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
“在健康险产品开发规则一视同仁的前提下,专业健康险公司或面临更艰难的生存压力”,王立刚向蓝鲸保险分析称,“专业健康险公司受限于规模,尤其是几家新设立险企,资金流入受限,不同于集团性健康险公司可以借其他业务弥补亏损。”
“从目前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动作来看,缺乏资金也就缺乏产品创新的前提,即便有创新的个性化产品,也难以提升保费规模”,王立刚直言道,“在营销队伍方面,无论是线下地推或是线上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与大型人身险公司相比同样缺乏优势。这或进一步导致健康险市场的马太效应,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