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罗氏(Roche)宣布,以11.5亿美元前期付款(包括7.5亿美元现金和4亿美元股权投资)和潜在1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价格,罗氏将获得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疗法SRP-9001在美国以外地区的独家推广权益。
然而,这笔总对价28.5亿美元的交易在今年的跨国药企并购成绩单上并不突出。据蓝鲸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跨国药企巨头们用于并购的资金高达1.2万亿人民币,并购潮背后却是药企巨头饱受专利悬崖和自研回报率低两大困境困扰。
药企巨头狂掷万亿并购资金
今年1月,日本药企巨头武田宣布,已完成了对罕见病药企夏尔的收购,该并购为使其跻身全球前十大药企。此前传出的交易价为460亿英镑(约620亿美元),但正式官宣时并未透露相关数据,但被称为日本企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海外并购案。
仅仅一天后,礼来也宣布了一项重磅收购,将以约8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成立仅6年的生物医药公司Loxo Oncology。这连续两笔重磅交易仿佛拉开了今年跨国药企巨头并购的大幕。
今年2月,罗氏宣布拟以48亿美元收购美国基因疗法明星公司Spark Therapeutics,预计交易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默沙东则先在2月以3亿美元收购了Immune Design公司,5月份以22亿美元收购了Peloton Therapeutics公司,在12月时再以27亿美元现金收购抗癌药物公司ArQule。
在此之后,辉瑞、赛诺菲也交出自己的并购成绩单。6月17日,辉瑞宣布以总价约114亿美元收购美国Array生物制药公司。赛诺菲则在12月宣布以25亿美元价格收购加州的生物技术公司Synthorx。
11月21日,BMS(百时美施贵宝)以740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企业新基交易落定,这笔史上药企最大并购案无疑给今年的并购成绩单落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蓝鲸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跨国药企的并购总对价近18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2565亿元。相较于2017年全球药企并购交易总额的2000亿美元,2019年无疑迎来了跨国药企并购潮。
但在这天价交易汹涌的浪潮下,是否潜藏着难解的危机,跨国药企为何如此热衷并购?
专利悬崖让跨国巨头们饱受营收压力
事实上,虽然跨国药企在并购时一掷千金,但近年来专利悬崖已经让其在营收上饱受压力。根据Evaluate Pharma的报告显示,2018-2022年间因专利悬崖预计损失的药品销售额将达820亿美元,而跨国巨头在其中的份额不容小视。
以诺华的格列卫和辉瑞的立普妥为例,格列卫上市后销售额逐年上涨,2011年达到46亿美元的销售额并维持到2015年,但随着2016年格列卫的专利到期,其销售额大幅下跌,至2017年仅有不到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与之类似,立普妥在专利到期后也从2011年近百亿美元的销售额下跌至39.48亿美元,当年辉瑞的营收同比下降3.36%,之后三年一直维持负增长。
面对专利悬崖,药企巨头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产品线,新药成功上市销售可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惊人的利润。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德勤近期的报告指出未来重大的新药创新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专注于发现新药的小型利基(niche)公司,而大型制药公司的新药比例将不足四分之一,而且大型药企的研发回报率正在逐年降低。
大型药企自研回报率低,并购成为最好扩张方式
德勤报告显示,2010-2018年全球top12药企的研发回报率逐年下滑,2018年时已低至1.9%,相比2010年的10.1%下降了81.2%,成为德勤连续9年报告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与此同时,大型药企新药研发成本翻倍,2018年新药平均研发成本从2010年11.88亿美元至2018年的21.68亿美元,几乎是翻倍式增长。但新药销售峰值减半,2018年新药上市后的平均销售峰值预测从2010年的8.16亿美元下降至2018年的4.07亿美元,减少了一半。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2018年中小型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效率9.3%,表现远远优于大型药企。德勤还在报告中预测,小型研发药企将日益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中坚力量。
蓝鲸产经盘点2018年FDA批准的新药发现,全球top12药企仅有16个新分子实体获批,占比仅为26%,远远低于过去10年35%-40%的比例。而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统计,2017年小型新药研发企业(销售额低于1亿美元)的获批新药数量为18个,占比为39%,同时预计未来五年该比例将不断提升,到2022年可达47%。
面对逐年走低的自主研发回报率,并购已经成为药企巨头获得新品种的重要方式,2018年全球制药企业在研药物数量top10中,自主研发的项目平均占比仅58%,其余都是通过并购或项目引进等方式获得。
赛道转型催生并购
与此同时,治疗方式的升级带来药物的更新换代。在这个过程中,新药逐渐取代传统药物,主赛道从化学药逐步转为生物药。以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为例,其在199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1997年FDA批准首个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上市,之后陆续有不同的肿瘤靶向药物上市,肿瘤药物上市后由于其高效低毒的特点逐渐取代传统化疗药物,2003年~2013年其肿瘤药物市场份额从11%增加到46%。
主赛道转变,原本的化药巨头们自然要谋求转型,但自主研发回报率逐年降低,跨赛道研发更是难上加难。巨头们自然而然将目光转向并购扩张,今年近1800亿美元的并购项目中有近半是收购生物制药企业。辉瑞和罗氏均是通过并购从化学药巨头迅速转为生物药巨头。
以辉瑞为例,辉瑞本是化学药巨头,2009年斥资680亿并购惠氏后一举从化学药巨头转型为生物医药领域巨头,并购之后,辉瑞生物制剂的在研产品线拥有6个疫苗和27个生物制品,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源自惠氏产品线的六个制剂每年合计为辉瑞贡献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包括全球销量最高的疫苗“沛儿”、处方药“恩利”。与之类似,目前全球抗肿瘤领域的巨头罗氏也是通过1990年对基因泰克的控股,让其从化药巨头渐渐地向生物巨头过渡。
近几年来,新治疗方式的发现和应用进展迅速,但面对自主研发回报率不敌小型药企的现状,巨头们则越来越依赖于并购或者License in的方式获得新项目,但长此以往,自身研发能力及自主研发回报率是否会日渐衰退,蓝鲸产经将持续关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