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环环相扣、精耕细作,泰康健康险构建大健康产业闭环

热点凸显,必有追逐。

回顾保险业近几年发展,健康险无疑是热点之一。政策“春风”下,保险公司谋而后动。“把握健康险‘蓝海’市场”,众多险企高层振臂一挥,将大力发展健康险业务列入战略规划之中,经过数年谋划实践,健康险市场逐渐“沸腾”。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保险行业转型并一度经历阵痛的过程中,健康险业务渐成“清流”,更令业内人士誉为“保险回归保障”的标志成果。2019年前7月,健康险保费收入4444亿元,涨幅高达31.1%,遥遥领跑其余险种。

有江湖自然有格局路数。那么,又是哪些公司吃到健康险“蛋糕”的大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日,“保财论道”从健康险保费“数据+模式”切入,纵向对比,一览健康险“蓝海”中纵横的人身险公司典范。

正文:

2019年行至尾声,回顾一年,健康险频被提及,同样,健康险业务也正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新鲜血液。

从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7月,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28086亿元,同比上涨13.85%。逐一细分,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6136亿元,涨幅12.21%;人身意外险保费收入733亿元,涨幅16.7%;健康险保费收入4444亿元,涨幅达到31.1%;财产险保费收入6773亿元,涨幅7.99%。纵观数据,不难发现,健康险保费增速远超其余险种。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再来看一组过往数据,中保协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显示,截至2017年,业内经营健康保险的公司共有149家,较2016年新增12家,较2015年新增23家,其中包括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75家人身险及养老险公司以及68家财产险公司,在售产品共计4283款。可见,行业对开展健康险的参与度之高。

自2012年起,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即驶入“快车道”,增幅逐年上扬,从个位数的涨幅到两成、三成,2016年更将近七成,涨势可观。2018年,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收入已达到4879.1亿元,而在2010年,这一数值仅为631.7亿元,期间涨幅高达672.3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截至2019年7月,保险行业健康险业务收入4444亿元,其中3861亿元源于人身险公司,占比86.88%,业内估算,到2020年,健康险市场规模有望超万亿。

有江湖的地方,自然有规律。

搭建“医保药健”(医院、保险、药企、健康管理)四方协作的健康险生态体系,是业内对于全面深入发展健康险业务给出的建议方向。划出可操作空间后,人身险公司又是如何奋力、使力、借力切入健康险市场?逐一来看。

大象起舞,平安抓流量、服务、支付三端口狂奔

先来看行业“巨头”中国平安。凭借医疗健康生态圈的搭建,中国平安通过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从流量端和支付端切入,叠加品牌效应及强大的交叉销售能力,为其健康险业务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鲸吞大量健康险规模保费。

目前,中国平安通过平安人寿、平安健康、平安养老三家人身险公司开展健康险业务,先来看近5年的经营状况。2015年,中国平安长期健康险业务、意外及短期健康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90.66亿元、203.77亿元,同比涨幅均超4成,此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2018年,中国平安长期健康险业务收入从2017年662.05亿元上涨至901.05亿元,涨幅36.1%,意外及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439.03亿,增幅近3成。仅从数据来看,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长期健康险、意外及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均已超过2016年全年数值,分别达到546.89亿元、275.7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历年年报

现如今,在流量端,中国平安利用平安好医生作为医疗健康领域入口;在医疗服务提供端,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端到端智能医疗管理平台;在支付端,平安医保科技服务覆盖医保、商保、医疗服务提供方等医疗健康生态圈参与方,多方协同融合,为后期业务开展奠定基础。

然而“大象”也并非无软肋。例如,平安的产品性价比向来为槽点,如早前轻症保障有所缺失,强制捆绑长期意外险,高溢价等。此外,当前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少中小险企“低价格、高保障”入手,迎合消费者心理打造爆款产品,也在有效抢食市场,“蚂蚁”虽小,但未必不能肆意生长。

国寿“一哥”光环趋暗,压力加身加速革新求变

从健康险业务规模来看,能够与平安匹敌的,无疑是中国人寿。从2017年、2018年的数据来看,平安、国寿两巨头健康险保费收入几乎占据整个保险行业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细化,2015年,国寿健康险业务收入同比上涨70.12%,达到420.41亿元。得益于短期健康险业务增长及质量改善,2018年,这一数值翻倍至836.14亿元,同比增幅23.5%。2019年上半年,国寿健康险业务收入同比上涨29.87%至624.19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寿历年年报

然而,尽管国寿仍在健康险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事实上,前行路上也面临着不小压力。

在寿险产品条款或产品上,搭配且兼顾健康保障功能和储蓄功能的长期重疾险,是包括国寿在内的不少险企经营方式。例如,国寿主推的产品“国寿福”,即是在终身寿险基础上添加健康险作为附加险。但这一模式,极易导致健康险呈现“泛寿险化”经营的特征,或难具备核心业务优势。

同时,与平安大胆创新,一路高歌猛进相比,国寿步伐显得稍慢。

加快步伐,加大布局,是国寿确保搭上“快车”的重要举措。2014年起,中国人寿加快了大健康布局的规划,先后投资了一批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寄望突破商业保险保障模式,建立转型升级并跨越发展的模式。

同时,中国人寿也加快革新求变脚步。近日,业内则有消息传出,中国人寿拟筹建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与一家互联网寿险公司,由副总裁詹忠牵头负责。“重振国寿”、“鼎新工程”如火如荼开展,也给业内留下期待。

环环相扣、精耕细作,泰康构建大健康产业闭环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领军企业,泰康集团早早确立起深耕健康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在多个场合,其管理层都透露出对未来商业保险公司在大健康产业以及作为支付方的地位的看好。

目前,泰康集团业务范围涵盖生命链医、养、康、宁四阶段,借助“保险+医养+资管”相辅相成的大健康生态体系,持续孵化健康险产品及相关服务。

凭借健康产业链的搭建与完善,泰康集团健康险业务快速发展,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125.69亿元,同比上涨73.27%,超过行业同比67.33%的涨幅。2017年、2018年,泰康集团健康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99.7亿元、294.75亿元,保持将近50%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人身险公司及保险行业的健康险保费增幅。

数据来源:泰康集团历年年报

进一步拆分,当前,泰康人寿贯彻年金为核心的产品策略,兼顾推进健康险产品;泰康养老重点发展基于基于团体的短期医疗保险和长期疾病保险业务,并以健康有约终身重疾险系列作为主打产品。

与此同时,泰康集团通过整合大健康产业链的资源,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例如在社商合作的大病保险、长护险试点、商保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方面进行探索,并推出相应产品。在支付端,泰康推出“健保通”直付式理赔模式,通过保险公司与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在实现一站式理赔服务的同时获取相应数据。

2019年4月,泰康与武汉市政府共同发起200亿规模的“武汉大健康产业基金”,拟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鼓励带动大健康生态链企业落户武汉。与此同时,泰康更拟建设泰康大健康产业园。通过产业集群优势,精耕细作,泰康也可进一步凝结核心竞争力。

产品策略驱动,新华从“双线发展”到“以附促主”

2019年半年报中,新华保险提及,将坚持大力发展以长期健康险为主的风险保障型业务,适度发展理财型年金险业务。自2016年到2019年,新华保险的转型风格,在产品落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6年,新华保险主动收缩趸交业务,加快银保渠道转型,建立以年金险、健康险产品为主的“双线发展”路径;2017年,新华保险提出“把产品关注重点调整到健康险增长上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长期健康险为主的风险保障型业务;2018年,新华保险开启“以附促主”的销售模式,推出附加心脑血管疾病保险以及相应产品组合,以健康险等附加险为卖点,带动寿险产品销售。

来看转型结果,2016年,新华保险健康险业务收入235.09亿元,同比上涨42.3%。此后两年,新华保险健康险业务同比涨幅保持在3成以上,2018年末,健康险业务收入425.71亿元,2019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收入同比涨幅25.9%。

数据来源:新华保险历年年报

再来看业务结构,2017年,新华保险健康险占首年保费的比例为35%,较上年攀升14个百分点,而在2019年上半年,长期健康险首年保费占比进一步上升至55.7%。

凭借产品业务重心的转移,新华保险的健康险业务在近几年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在“牺牲规模换质量”的理念导向下,其也承受着保费规模下滑的压力,后期能否凭借健康险支起半边天仍属未知。

借医保商保结合“东风”,人保曲线揽数据

事实上,借道医保项目,也是主流寿险公司意图深浸健康险的一条路径。

通过推动大病医保、医保经办业务发展,保险企业在协助政府医改过程中,可获取核心医疗资源以及后续政府政策支持,进一步渗透至商业健康险领域。譬如,以政府大病业务为依托,利用全国范围内大病项目数量优势,在多地医院配备专用窗口与人员,进行大病项目的理赔直付,吸收总结经验并发挥利用。

人保无疑具备良好的业务基础,以人保健康为例,其先后建立了“湛江模式”、“太仓模式”等典型方式,并得到肯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人保健康受托政府委托经办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规模达到281.97亿元。

从健康险保费规模来看,因停售团体补充医疗类产品,2018年,人保寿险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17年的158.27亿元下降0.4%至157.62亿元;2019年上半年,得益于重疾险产品的销售以及市场医疗健康需求的增加,人保寿险健康险原保费收入99.92亿元,同比增长23.8%。

因停售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2017年、2018年人保健康原保费连续出现近2成的缩减,原保费收入分别为192.5亿元、147.98亿元;2019年上半年情况有所好转,原保费收入同比上涨43.77个百分点,达到152.15亿元。

从顶层思路来看,人保寿险、人保健康构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将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以期解决医疗健康的痛点难点。然而,对接社会医保入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看似完美,但在实际过程也面临数据资源如何有效衔接、客户资源如何二次开发等问题。

相辅相成、加足弹药,太保安联成太保健康险先锋军

2019年9月,太保集团旗下太保安联健康险传来三年内第二次增资的消息,拟将注册资本由17亿元增加至27亿元,加足“弹药”。对正处于转型2.0阶段的太保而言,不难窥见下一步的重要落点——健康险。

目前,太保集团通过太保寿险和太保安联健康险双向推进健康险业务布局。先来看太保寿险健康险业务的表现,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健康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保持在5成以上,涨势可观。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太保长期健康险保费收入330.1亿元,同比增幅59.9%,短期意外及健康险141.01亿元,体量规模同样可观;2019年上半年,长期健康险保费收入277.17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太保历年年报(亿元)

对于中国太保而言,太保安联作为专业健康险的经营平台和技术中心,重点为太保旗下寿险、产险等公司提供健康险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后援支持及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关注健康产业链开拓创新产品与服务。

目前,太保安联聚焦中高端客户,尝试向目标家庭客户推广就医服务体验较好的高端健康险。2016 年,太保安联保险业务收入5.19亿元,而在2019年上半年,其保险业务及健康管理费收入已达到 26.34 亿元,同比增长 106.6%。

中国太保亦在半年报中表示,随着集团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公司提供的健康险产品和服务在太保集团客户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短期健康保险产品在寿险长险个人客户中的渗透率达到 10.4%,相辅相成的融合模式,成为强有力的驱动剂。

精英模式、低价爆款,后起之秀各施招数切入市场

中高端健康险,是部分“后起之秀”用以切割健康险市场的“利刃”。

近几年,在抢滩健康险市场过程中,复星联合健康、恒大人寿等部分“不差钱”险企,走上了中高端医疗险的路径,稀缺的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成为产品标配。举例来看,在复星联合健康的官网上,即单独列出高端医疗险项,提供差异化的医疗资源保障、特需就医环境、绿色通道等,直指中高端客户。

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尽管中高端健康险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健康类增资服务,但基于服务源头提供商有限,服务内容趋于同质化,极易被复制。并且多数健康服务本身未能与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实现较强的相关性,并未发挥所沉淀的数据价值,反而因健康服务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

事实上,除瞄准中高端人群外,市场也涌向出一批以打造爆款、热卖产品为主的险企。譬如华夏人寿、弘康人寿、华贵人寿、光大永明等,陆续打造系列“爆款”健康险(重疾险)产品,凭低价格高保障的卖点,创下良好销售业绩,拉升保费打出品牌效应,也在健康险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警惕的是,业内人士提醒称,部分产品定价略低,后期赔付率上升或带来一定压力。

结语:

面对健康险以及健康产业这座尚待挖掘的“金矿”,人身险企业各怀心思。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优势,小公司有小公司的玩法,是继续耗钱耗力搭建大健康产业链,先圈地后耕作;还是瞄准精细领域深耕,在产品上多下功夫琢磨,均是各凭本事吃饭。

不可否认的是,健康险业务快速发展不过数载,固化的藩篱并未形成,一场“蓝海”盛宴,才刚拉开帷幕。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