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档的热门影片《我不是药神》,为观众呈现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窘境——原研药价格居高不下,他们不得不冒着风险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印度仿制药,对他们来说,降低药价的诉求无比现实。
不过另一方面,前期因研发而投入巨额费用的药企,在高成本之下,也必须依靠盈利,才能有持续研发的动力。
在这样一对很现实的矛盾面前,医保谈判的出现,就像一粒“降压灵”,有望在兼顾药企利益的同时,让患者背负的沉重压力得以释放。
近日,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印发通知,公布了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根据该目录,目前已确定了128个拟谈判药品,均为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相对较贵的独家产品。下一步将在确认企业的谈判意向后,按相关程序组织开展谈判,并把谈判成功的药品纳入目录。
谈判准入是近年来医保药品目录准入方式的一个重大创新。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3次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其中,2018年,国家医保局通过谈判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而基于谈判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可以称之为降药价的“撒手锏”。
在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后,与此前的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其中,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更是“砍”出了全球最低价。
药价降低,会使大量原本负担不起药费的患者能够用得上新药,极大地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从历史经验来看,通过价格谈判进入医保,对产品销售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价换量”的模式,能够让药企有利可图。
市场化的谈判手段,产生如此大的降价幅度,同时又有可观且稳定的市场份额,让各方都格外重视这样的医保谈判。仔细审视此次拟谈判的药品,还可以发现新的情况。
除了拟谈判药品数量更多以外,与2018年聚焦于抗癌药专项药品相比,此次谈判领域范围明显扩大——拟谈判的128个药品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罕见病、丙肝、乙肝、高血压、糖尿病等救急救命药物和慢性病常用药。其入选标准是:临床价值高但价格昂贵,或对医保基金影响较大的专利独家药品,其中进口药占比约在60%。
而这类药品都关系到我国医药领域的“痛点”——既涉及患病人数众多的慢性病用药,也包括药价普遍高昂的癌症、罕见病药品。同时,我国作为乙肝大国,用药需求极大,若谈判成功,必将会造福更多人群。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工作安排,今年8~9月为谈判阶段,9~10月发布谈判准入目录。目前,谈判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诸多利好因素也让国家医保局在谈判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此前谈判经验提供借鉴,目前国家带量采购试点下医药市场也出现了变局——中标的仿制药拥有了更大市场份额,改变了此前原研药垄断局面,这也将施压原研药通过降价换取市场。
目前,我国多个地区已出现原研药主动降价的情况,足以说明原研药企已正视其面临的压力。在原研药企产生以量换价的意愿之下,未来医保谈判议价能力将会更强。
近期,财政部联手国家医保局对药企进行“穿透式”查账,将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旦查清了药品成本和利润情况,将有助于医保部门了解市场真实情况,和企业谈判时也会更有把握,进一步提升议价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