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京沪等地利用“经营贷”购房已经形成相关灰色产业链,有的中介甚至提供购买空壳公司、套现等服务并明码标价,为客户提供“经营贷”转房贷通道。由于个别银行内部管理不够完善,信贷员也有意愿将经营贷款放给购房者。
严厉监管也随之而来。3月份,银保监会、住建部、央行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严查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层面也在加紧严查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楼市的情况。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4月份以来,新一轮楼市调控也在广州、合肥、宁波等地纷纷落地,这令房价上涨的预期发生了变化。
居民杠杆率达72% 负债超60万亿元
自去年以来,居民跑步加杠杆冲进了楼市,家庭负债进一步攀升。
杠杆率抬升过快主要发生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彼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颇为宽松的时期。
据央行数据,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9.4%,比2019年上升了23.5个百分点。分部门来看,居民、政府和企业三个部门杠杆率分别是72.5%、45.7%和161.2%,分别比2019年上升了7.4个、7.1个和9.1个百分点。
2020年末,63.19万亿元个人贷款中49.57万亿元为消费贷款,占78.4%;13.62万亿元为经营性贷款,占21.6%;个人住房贷款为34.44万亿元,占54.5%,即个人贷款中超过一半都是房贷。
今年以来,楼市“小阳春”火爆使得居民杠杆率仍在高位徘徊。央行近日发布最新政策研究显示,初步测算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6.8%,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分部门看,居民杠杆率为72.1%,仅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4.5%,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杠杆率160.3%,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各部门杠杆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72.1%的居民杠杆率已然处于风险较大高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当住户部门杠杆率低于10%时,债务增加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当住户部门杠杆率高于30%时,中期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影响;当住户部门杠杆率超过65%时,将会影响到金融稳定。
比杠杆率更直观的是庞大的债务数据。据测算,去年末住户部门债务余额是7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个人贷款余额6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报告称,截至2021年2月,我国家庭部门共积累了15.5万亿元左右短期贷款,49.1万亿元左右中长期贷款。在全球经济未完全复苏背景下,家庭部门积累大量债务,仍然会削弱家庭现金流,可能成为扩大消费需求制约因素。
央行方面称,从债务增速看,2018年以来我国住户部门债务增速总体呈放缓态势。尤其是2018年一季度以来,住房类贷款增速总体逐步放缓。“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经济增长稳定,债务总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将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张晓晶认为,展望2021年受经济增速同比大幅上升的分母效应影响,预计2021年宏观杠杆率将在上半年有所下行,从当前的270.1%下降到267%左右,随后再回升至270%,全年宏观杠杆率与上年持平甚至略有下降,企业、居民和政府各部门杠杆率也会略有下降。(许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