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闭幕。在闭幕式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石家庄、雄安、呼和浩特、杭州、济南、广州、深圳、海口、成都等13个城市,在党建引领超大城市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共同发布了《城市治理现代化北京宣言》。
(资料图)
这是国内第一个城市治理现代化宣言。发起宣言的城市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涵盖了四大直辖市,囊括了东、中、西部代表城市,既有北方城市,也有南方城市,共同发出建设人民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朝阳劲松北社区“美好会客厅”是居民提出诉求的地方,更是矛盾化解中心。图为物业安保和绿化负责人王涛(左一)记录居民提出的冬季植物养护和停车建议。本报记者 戴冰摄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城市治理,形成了大量宝贵经验和重要实践成果。同时,城市治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各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并肩、共同破解。
记者注意到,针对城市化和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宣言提炼了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核心内涵,总结了各兄弟城市在城市治理方面形成的宝贵经验,吸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新城市议程》提出的重要理念,呼应国际上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方面普遍关注的生态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等共性话题,发出“十点倡议”。
闭幕式上,还发布了由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研发创建的《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作为我国首个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治,系统阐述了城市治理的理论演进与模式迭代,吸纳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成熟模式,提出了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构建设想。
为期两天的论坛,成果丰硕。在此前的6场平行论坛上,各领域专家聚焦源头治理、数智治理、韧性治理、区域协同、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创新等议题开展对话交流。会上还发布了《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中英文版)》《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理论研究成果汇编》《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系统展示了近年来接诉即办改革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结合当前疫情形势,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论坛内容精彩的前提下适当压减线下规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线下约800人参加了多场次活动,线上约7万人云端参会。
“十点倡议”
●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依靠人民、建设人民城市,让城市治理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坚持依法治理、保障公平正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源头治理、强化主动治理,更聚焦市民诉求反映集中的高频共性问题,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治理;
●坚持协同治理、强化共治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以及市场主体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加强基层治理、筑牢治理基础,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和社区下沉,提高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
●加强数字治理、建设智慧城市,构建更完善的城市治理信息网络系统,推进城市治理的敏捷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加强韧性治理、实现安全发展,统筹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的应急管理,实现城市建设、发展、安全协同推进;
●加强区域协调、促进平衡发展,统筹城市群落、小城镇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共享低碳生活,推进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