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汉代文字瓦当之美
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
(相关资料图)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筒瓦瓦头下垂的部分。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西周已非常成熟。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上都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瓦当中重要的一类——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出现最晚,人们对它的兴趣却最浓。宋人率先注意到文字瓦当,留下记载,而对无字的图像类瓦当不著一字。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初。现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后,对文字瓦当的研究更加全面。
考古发掘表明,文字瓦当可能出现于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7—前141年),西汉中晚期是发展高峰。
根据文字内容,文字瓦当可分为宫苑、官署、宅舍、祠墓、纪事、吉语等七大类。从现有资料看,文字瓦当约有400种不同的文字内容,其中吉语约占半数。在存世的文字瓦当实物中,不同版别的吉语瓦当更占了绝大多数。
西汉文字瓦当的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者如“佐弋”瓦当,直径仅13厘米,大者如“益延寿”瓦当,直径可达22厘米。
西汉文字的篆法线条在刚柔、曲直、疏密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和谐。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衰落,文字瓦当也渐渐式微。
秦汉的篆书、隶书以对称平衡为主要结字原则,整齐规矩,书于碑石、铜器,莫不合宜。这种方块文字应用于瓦当,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瓦当的外形是圆形,个别为半圆形。以西汉文字瓦当中最常见的四字瓦当为例,早期瓦心基本为突起的球面,个别呈柱状或饼状,其外施弦纹(圆形隔线),后来出现双隔线中再饰联珠纹。瓦心隔线与外轮隔线间形成4个扇形区域,于是,打破对称、因形而化,成为瓦当文字的必由之路。
书写着“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的十二字瓦当,是最著名的瓦当之一。十二字瓦当字数较多,又十分稀少,很受金石学家重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汉长安城武库遗址的西汉中期地层发掘出土了这种瓦当,为其时代问题提供了科学证据。十二字瓦当文字内容多源自《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其出土地点也十分符合儒家思想。汉代儒生在解释“武”字时说“止戈为武”,那么把祈愿国家万世长久、天下安宁的文字瓦当置于国家武器库的房檐上,不是十分合适吗?
西汉书法处在由小篆向隶书转化之时,是旧制已破、新法未立的艺术转型期,这造就了人们欣赏不同书体时的宽容心态,更为西汉书法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加夸张的笔画屈伸、挪让、穿插、增减,成为当时营构装饰性瓦当文字字形的利器,方圆有机组合、曲直因形展开,形成了全新而极富个性的形式。汉代人在非圆非方的瓦当上改造方块字所展现的飞扬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瓦当表面形态造就了瓦当文字奇异的结字和章法。而由文人设计书写,再由工匠摹刻于瓦范,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和书法载体,也影响了瓦当文字,形成或曲劲、或圆淳、或古朴的特点。正是这些特征,成就了西汉文字瓦当之美。
(作者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