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全球农药生产向新兴国家转移,我国农药行业进入新一轮整合期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农药行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01年至2020年,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从257亿美元增长至575美元,年均增长4%。

在全球耕地保有面积稳定情形下,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消费升级,养殖业发展、生物能源等因素又促使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实现农业的增产离不开农药、化肥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长远来看,全球农药销售总额处于上升发展的通道。

全球农药生产逐渐向新兴国家转移


(资料图)

基于全球专利农药具有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研发费用(风险)高的特点。一种新农药自开发至上市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和最高达到 3.5 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目前全球仅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科迪华以及日本等部分顶尖跨国农药公司掌握专利农药的研发技术。而专利到期的次新农药凭借生产工艺成熟、投入少成本低、市场易推广的特点,成为农药工业发展的市场主导。

对于专利到期的主流品种,生产厂商逐步增加,原有专利产品的价格下降,这些产品市场接受度高,发展潜力大。因此,具备产业链优势和次新农药快速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将获得发展良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大型农药公司出于成本压力和环保制约的考虑,逐步选择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农药企业建立生产合作关系。全球农药生产逐渐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等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目前,中国农药产量占全球产量约 1/3 左右。

农药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传统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毒、高残留农药将逐渐退出市场,为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国农药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期

从行业发展来看,集约化、规模化是农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压力加大,我国农药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期。

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推动农药行业积极整合产业资源,着力解决企业多、散、弱的问题,大型国有企业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并购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努力打造世界级农化巨头,部分民营农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迅速发展壮大。

同时,也引导农药企业向化工园区和基地集中,推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改造,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历年来陆续发布了多项关于禁止和限制使用农药的公告,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随着农药使用及管理政策日趋严格,传统的高毒、低效农药将加快淘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环保农药成为行业研发重点和主流趋势,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加快研发和推广。

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的推广将有效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

农药行业作为精细化工行业中的细分行业,受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三废”排放。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能耗双控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农药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已成为保证农药企业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发展方向。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三废”处理技术,不但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而且能够降低原料消耗量,同时结合“三废”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推广也是实现我国污染控制重点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农药行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行业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国已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但目前绝大部分农药品种仍为仿制品种。

为提升我国农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作用,应用组合化学等高新技术方法,相关企业成功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并取得了国内外专利,30个创制品种进入了国内外市场,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部分产品的销售额超过 2 亿元。

此外,主导品种和中间体绿色生产工艺开发、生产装备的集成化和大型化、工艺控制自动化、水基型剂型加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农药工业化生产,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