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环球速看:用户差评、黑车青睐,三战IPO的嘀嗒出行,还能撑多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相关资料图)

同样的,翻云覆雨的资本市场,也讲求战机效率。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崛起,网约车成为了出行领域的热门话题。

滴滴、哈啰出行、嘀嗒出行也曾为“共享出行第一股”拼杀过,可惜最后仿佛没有一个赢家,滴滴和哈啰出行选择了蛰伏;

可即便是在竞争对手缺位的情况下,嘀嗒出行的IPO之路似乎也并不怎么顺畅,就像是踏上了彭罗斯阶梯一般——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但却走不到头的阶梯。

2020年10月和2021年4月,嘀嗒出行曾两次递表港股IPO,但均未成功。不死心的嘀嗒出行,不久前第三次递交了赴港IPO的申请,嘀嗒出行能如愿以偿吗?

在中国素来有事不过三的说法,这次嘀嗒出行是能够如愿完成在港股挂牌上市,还是将再度铩羽而归,目前并不好说。

用户差评、黑车青睐、净利市占率下滑等等这些暂且不说,除了顺风车这一细分市场,嘀嗒出行还能有什么样的想象空间?

对网约车市场来说,没有新闻可能就是最好的新闻。

确实,在网约车头号玩家滴滴沉寂的这两年,网约车市场鲜少有新闻露出;美团、曹操、高德等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平台的混战让用户看到了久违的打车优惠券。

但随着滴滴的逐步回归,网约车这条沉寂许久的赛道重新热闹起来,市场留给竞争者们的窗口期也愈发紧迫。

前不久,在滴滴恢复新用户注册一个月之后,嘀嗒出行再次递表港交所谋求上市,有消息称其最快或将于今年6月挂牌交易。

期许是好的,然往期看,嘀嗒冲关并不顺遂,这已经是嘀嗒出行第三次冲击港交所了!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就试图闯关港交所,2021年4月,嘀嗒出行在冲击首次冲击IPO失败不到一周内再度递表。嘀嗒出行前两次冲击上市均已失败告终,直到时隔近两年后,才再次递表。

如果嘀嗒出行一旦完成IPO,李斌有望收获继易车、易鑫、蔚来汽车之后第四家上市公司。

只是这次,嘀嗒出行手里能打的牌,依旧只有那一张。

嘀嗒出行的营收九成来自于顺风车业务,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以及去年前三个月,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分别为6.72亿元、6.95亿元、3.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9.1%、89%及91.1%。

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

顺风车服务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86.7%下滑至2022年9月的80.5%,广告及其他服务的毛利率从从2020年的68.7%下滑至2022年9月的57.1%,而智慧出租车业务在2022年更是出现了亏损,毛利率由2020年的24.9%降至2022年9月的-47.7%。

2022年前9个月营收和净利润同比皆出现下滑,净利润同比下滑有64.86%之多。

摆在嘀嗒出行眼前的发展难题是,巨量消费者投诉所涉及到的黑车司机等乱象丛生,这可能是嘀嗒出行最大的风险,甚至是“明患”。

另外,由于其占据优势市场地位的细分领域为顺风车业务,而该业务的合规性与安全性始终面临着较大争议,外界始终对其上市前景抱有疑虑。

嘀嗒出行做大做强之心无需累言,只是难度几何?

相较创立于2012年的滴滴,嘀嗒算是出行市场后来者,CEO宋中杰在2010年团购业“千团大战”时期创立了“嘀嗒团”,成绩最好时做到过行业前三。

可以说,嘀嗒能有今天的市场地位,完全是当年钻了滴滴的空子。

2014年,嘀嗒出行看上了当时处于小众的顺风车市场,彼时是滴滴和快的烧钱大战的巅峰期,两家巨头一天大几千万的补贴额度让嘀嗒出行只能望洋兴叹,可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出了中国用户的网约车习惯。

虽然彼时刚刚切入顺风车领域的嘀嗒出行,还只是个小角色,但也乘了“顺风车补贴”的东风发展了起来,只不过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顺风车市场“老大”的位置一直被滴滴霸占着。

就以两家公司当年的收入规模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出行的营收规模已经达到了1352.88亿元,而嘀嗒出行则仅为1.18亿元,二者的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然而转折也发生在2018年,因两起司机恶性杀人事件,滴滴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为嘀嗒出行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嘀嗒出行迅速异军突起:

2018年第四季,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量环比增长142.3%;2019年增幅接近350%,顺风车交易额达85亿元,已拿下国内市场66.5%份额,远超滴滴顺风车的25.1%,一举成为国内顺风车业务的龙头老大。

直到现在,嘀嗒顺风车仍占据市场第一。这或是其冲击IPO的最大底气。那是这种单一的营收结构让嘀嗒出行很难向资本市场讲出新的故事。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这个旧故事,嘀嗒出行也快讲不动了。

过去的三年间,国内的顺风车市场其实是有81亿的规模增幅,但嘀嗒出行的交易总额从2019年的85亿滑坡到了2021年的78亿,市场份额也从曾经的66.5%狂跌到38.1%。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嘀嗒出行这个“领头羊”的位置,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从2020年10月递表至今,第三次冲刺港交所上市之路的嘀嗒出行显然对登陆资本市场有着较为坚强的毅力。同时也说明,公司对于上市融资的需求异常强烈。

根据招股书,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营业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和4.2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和0.65亿元。

自2019年首次盈利以来,嘀嗒出行连续三年盈利。而相较之下,滴滴公司2021年全年亏损高达493.34亿元。

不过,相较2021年前三季度的1.85亿净利润,去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64.86%。

随着滴滴顺风车业务的重新上线,以及哈啰顺风车业务的强势增长,嘀嗒出行势必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论资排辈来讲,在顺风车业务端,哈啰出行只是嘀嗒的“小老弟”。不过,人家哈啰除了顺风车业务还有单车以及造车故事可讲,反倒是嘀嗒更为尴尬——占比业务9成的顺风车业务至今仍因合规性问题阴霾笼罩,它的上市之路注定忐忑。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冲击资本市场的时间点,与“行业一哥”滴滴似乎密切相关。

2021年6月30日,嘀嗒出行二次递表期间,滴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但仅仅两个交易日后,滴滴旗下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26款App被下架。

2022年6月13日,滴滴在纽交所摘牌;2023年1月16日,滴滴出行回归,恢复新用户注册。一个月后,嘀嗒出行时隔近两年再次冲击港交所。

嘀嗒出行的支柱业务顺风车,除了面临巨头的强势竞争,安全、合规问题始终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过去几年,嘀嗒出行多次被监管约谈、点名。天眼查显示,2020年3月份至2022年12月份期间,北京畅行被政府约谈8次。

另外,因缺乏适用于网约车服务的发牌制度相关的牌照,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发生57宗行政处罚。同期,嘀嗒出行促成的顺风车搭乘过程中的汽车事故数量2540宗,均涉及人身伤害及私家车车主的责任。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嘀嗒出行的投诉仍然处于密集新增的状态中,其中最高频的投诉是针对司机“违规拼车”的现象。

在拼车作为一种合规和可选服务被推出前,私下提供无监督无保障的乘车服务、尤其是其中的拼车和顺风车服务,往往被称作“黑车”。“黑车”的弊端和潜在风险不胜枚举,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乘客的人身安全隐患。

至今,黑车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黑车司机们固然应该为此负责,但更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的是为这一现象提供土壤、提供帮助、甚至提供保护的平台。据凤凰网《风暴眼》近日的报道,嘀嗒出行或许是黑车司机“最喜欢”的平台,“在嘀嗒出行平台上黑车可能比真的顺风车还多”。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嘀嗒出行因为导航不准的投诉众多,相关投诉多达3000余件,其中不乏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除了导航问题外,让用户失望的其实还有嘀嗒出行的服务脱节,尤其是客服针对用户投诉的表现十分消极。

如果导航定位等基础信息不准,并且服务脱节、投诉上升、丢失用户,嘀嗒必将输在这场出行竞争的路上。

参考资料:

《第三次递表!嘀嗒出行死磕IPO》,每日汽车电讯

《嘀嗒出行被指成黑车获客渠道 非法营运为何屡禁不止?》,凤凰科技

《嘀嗒出行第三次递表,滴滴是强劲对手,顺风车业务屡遭处罚》,雷达Finance

《嘀嗒出行IPO背后“乱象”:私车运营出险屡遭拒赔,黑猫投诉量超万条》,时间财经

《嘀嗒出行三闯港股:竞争对手缺位成就无冕之王 烧钱换流量难逃窘境》,机会宝投研社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