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英国民众领略中国戏曲魅力(侨界关注)
(相关资料图)
“潇洒轩昂飘逸,行云流水涌泉。”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独特文化魅力。清脆嘹亮的唱腔、行云流水的动作、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吸引了众多华侨华人,也让更多的外国民众领略到中国戏曲魅力。
文化推广
英国华人邱增慧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为梅葆玖、梅葆玥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伴奏,时常参与国内外巡演,结识了许多热爱戏曲的华侨华人和外国戏迷。
1999年,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京剧演出邀请,揭开了邱增慧京剧生涯的新篇章。
在英国教学期间,邱增慧使出十八般武艺,器乐演奏、京剧演唱、中文教学,她都游刃有余,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直到现在,很多学生还和邱增慧保持着联系,活跃在邱增慧举办的活动中。
在教学中,邱增慧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国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美食深入学生内心。在她的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吃过邱老师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和韭菜鸡蛋饼,学戏的日子才算圆满了。”邱增慧说:“一个英国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教他打小锣、唱念做打、说中文。他特别爱钻研京剧,京剧里的小丑艺术是他博士论文聚焦的重点。”
2020年4月,来自英国多所中小学的1600余名学生在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表演《唱脸谱》和《茉莉花》,邱增慧是这场演出的总指挥。谈及这场演出的排练过程,邱增慧颇为自豪地说:“同时教1600人很不现实,我就想了个特别巧妙的方法。我录制了一个教学视频,先教会了各个学校的教师代表,一点点纠正他们的发音,再让教师代表带着学生们学习。有时,我也去学校里看看学生们的排练情况,再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创立协会
2015年,在英国华侨华人和众多戏曲前辈的支持下,邱增慧创立了中英戏曲协会,并邀请著名侨领单声博士和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担任名誉会长和艺术顾问。
戏曲协会曾受中国驻英国使馆邀请参与“中英文化交流年”活动,这是戏曲协会的首次亮相。
回想起演出的排练过程,邱增慧感慨万千:“距离演出正式开始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感到重任在肩。好在英国华侨华人、留学生和英国的戏曲爱好者都十分支持这次演出,我组织起了强大的演员和伴奏阵容,其中不乏专业的演员、乐师,最终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次演出唱响了“中英文化交流年”的序章,取得了圆满成功。《太真外传》《牡丹亭》《拾玉镯》等中国戏曲精彩片段让在场观众拍手称赞,舞狮、剪彩等活动也让大英博物馆内热闹非常。
和邱增慧一样,热心于戏曲文化传播的还有戏曲协会副会长赵津。自幼学习琵琶的赵津,毕业后进入北京铁路局京剧团工作。机缘巧合下,她转型扮唱女老生,一唱就是40多年。2016年,赵津受邀参加首届全英华侨华人新春团拜会演出活动。活动上,她结识了邱增慧,并受邀加入了协会。
“这是普通化妆品吗?”“卸妆是不是很麻烦?”“这就是京胡啊!”“我只在电影里看过。”每每演出完,赵津总能收到英国观众的许多问题和感慨。赵津说:“有一次表演,正式演唱前,我在舞台上放了一张桌子,向观众展示京剧化妆、勒头、穿行头的过程。我还把戏服里的龙袍放在舞台上展示,观众都围上舞台近距离观看,特别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演出。”
戏迷之家
从成立之初的50余名成员,到现在,中英戏曲协会成员已遍布世界各地,戏曲协会成为了真正的“戏迷之家”。
张云然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对此感触颇深。早在国内演出时,一位化妆老师就曾告诉张云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戏曲。到了英国后,张云然发现此言不虚。“在戏曲协会,大家讲中国话,唱中国戏,品中国味。邱增慧老师让人如沐春风,老师总是在一旁吹打弹拉,鼓励我们登台演唱。即使唱得不好,大家也会暖心地用掌声鼓励。虽然在异国他乡,我却收获了很多温暖。”
“有难事,找邱老师准没错。”邱增慧是协会成员眼里的热心肠,帮助留学生做心理疏导、联系医生、解决棘手问题,不辞劳苦。她说:“我有个中国学生在利兹大学读书,她学习很用功,但觉得英国的天气、饮食和日常生活都很不习惯。经朋友介绍,她来到戏曲协会学戏,和一群热爱戏曲的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的时候,我们还给她开了欢送会。她说,在英国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戏曲协会学戏、唱戏的日子。”
在英国的第一次戏曲表演,就让赵津对自己的戏曲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当时我唱的是《三家店》的片段《儿行千里母担忧》,正值春节,台下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都泪流满面,这让我深受触动。在国内时,唱戏是我的职业,也是爱好。但这次表演让我有种责任感,我应该把京剧唱给华侨华人、留学生和外国人听。”
正是出于这样的责任感,不懂英文的赵津靠着翻译软件参加了多场戏曲表演。伦敦国会大厦、伦敦市政厅、伦敦唐人街、伦敦商学院等地都有她演出的身影。
2020年,中英戏曲协会先后举办多场“云”聚会,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票友线上相会,共赏戏曲。回想这段日子,邱增慧颇为感慨地说:“当时正值疫情暴发,大家都闷在家里,我们线上唱唱戏,聊聊家常,也是一种慰藉。”
邱增慧坦言,海外传播中国戏曲实属不易,人员不足、语言不通、文化隔阂都是阻力,但这从没动摇过她传播中国戏曲的决心。“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能没有戏曲,这是我们的根。责任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能够让英国主流社会、华侨华人,特别是华二代、华三代热爱戏曲,了解戏曲知识,我义不容辞,乐在其中。”(杨宁 胡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