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读书变少了吗?谁偷走了你的阅读时间?读书还“有用”吗?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当当网联合易观发布《读书破万“卷”·国民阅读洞察2022报告》(下称“报告”),为当代年轻人关心的一系列读书问题给出了答案。
今年4月,该报告对2000名13-52岁的中国内地居民展开调研,通过对国人情绪状态、阅读现状、阅读价值等展开深入调研和洞察。
报告提出,读书可以缓解焦虑,长期阅读不仅可以帮助阅读者开拓视野、丰富内在,更能帮助控制情绪。哪怕只是在通勤路上有限的时间里,读会儿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逆境”。
通勤途中成上班族读书地点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爱读书的年轻人,也许比想象中要更多。报告显示,从阅读的频次上来看,近60%有读书习惯的用户每周阅读3天以上;从阅读时长来看,38.4%的用户平均每天阅读1-2小时,近30%的用户每日保持了2小时以上的阅读;而在每天2小时以上的阅读人群中,90后、00后分别占比30.3%、23.3%。由此可见,在我们身边,不少年轻人正“暗中努力”。
在读者常购书籍种类分析中,文学/小说/艺术类书籍依然最受欢迎,其次是经管/励志/成功类书籍。随着“90后”逐步迈入“宝爸宝妈”行列,该群体对童书的需求比较明显,“00后”则购买教辅资料较多。
如果上班、社交等活动已经占据大量的时间,当代“打工人”还能在哪里阅读?答案是——首选在通勤路上。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的被访者更喜欢在通勤时间阅读,其中多数人更喜欢在乘坐地铁、公交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时看书。
在大城市工作的许多人,为了减少生活成本选择住得远一些。这样虽然挤占了个人的休闲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远距离通勤反而成为了他们短暂而宝贵的“沉浸式阅读”场景。由此可见,“场景化阅读”或将成为唤醒全民阅读热情的新出口。
读书越多收入就会越高吗?不一定。但收入越高的人,却往往读更多的书。报告通过对年均阅读量调研发现,收入高低和阅读量大小呈现明显正相关。
非功利性阅读有助于缓解焦虑
本次报告还探访了不同家庭的存书量,发现超60%的被访者家里存书量超过500本,有60%的被访者的家人每周有3天以上的时间都会阅读,家庭阅读氛围感“拉满”。
对于73%的被访者而言,阅读是个人爱好,并不带有目的性;有43.9%的被访者也希望借助阅读来洗涤心灵、提升气质。那么,阅读究竟有什么用?拓展视野、开阔心胸,丰富内在,学会控制情绪是给用户带来最多的改变。
阅读愉悦身心,尤其需要打开“非功利阅读”的新世界大门。“网红”教授罗翔提出,功利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好专业,作为将来谋生的工具,但是更重要的是非功利性阅读,这可以让你感受“真正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仅有两小时的自由休闲时间的工作日,仍然有48%的被访者愿意花费一半以上的休闲时间用于读书。那些在百无聊赖之时拿起的书,或许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对自身产生帮助。
在工作日里,受访者会选择将休闲时间投入自身兴趣爱好中(78.9%),或者刷短视频、追剧(71%),以及与朋友、家人聚会(67%),60.8%的受访者选择阅读。假设一个工作日里有两个小时的自由休闲时间,有48%的受访者愿意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读书。
读书不一定能直接带来功名,但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抵御逆境,缓解焦虑带来的不适感,尤其是可以帮助解决因主观产生的焦虑。报告显示,在阅读对焦虑的缓解程度上,50.4%的被访者认为阅读对自身焦虑是有缓和效果的。
报告显示,调研用户推荐的读过两遍以上的书单中,《平凡的世界》《活着》《西游记》《傲慢与偏见》《盗墓笔记》《大江东去》等都是文学、小说类的休闲阅读书籍,功能性书籍较少。
作家梁晓声曾说:“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人们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健康等问题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