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更惠民、更绿色、更“清明” 殡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殡葬服务回归公益属性、选择更绿色文明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日益深入人心……这个清明节,一股殡葬清风正吹拂华夏大地,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这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殡葬改革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更惠民

殡葬公共服务

日益完善

“我母亲逝世3天后开始治丧,本以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没想到这里服务周到、价格还透明。”近日,在湖南省益阳市殡仪馆给母亲举行完追悼会的市民陈先生终于放下心来。

2022年1月29日,益阳市殡仪馆正式由市民政局接管,实现公益属性回归。益阳市殡仪馆所有收费项目一律公示上墙,实现明码标价,免费为丧户提供司仪服务、电香、电烛、电纸盒、多功能贡台等殡葬服务设备。平均每场丧事的花费较之前减少3000元左右,得到治丧群众的广泛好评。

转变不仅发生在益阳。日前,湖南相关部门出台规范殡葬服务价格管理文件,明确政府指导价服务项目最高利润不超过15%,并对全省殡葬服务机构开展成本监审。目前,湖南各地殡葬服务价格降幅达到40%左右,最高降幅达69.4%,有效解决了殡葬墓地价格高、殡葬服务收费乱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减轻了丧葬负担。

如何强化殡葬服务民生保障功能,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普遍思考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不断加强殡葬设施建设,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殡葬基础设施纳入了社会服务兜底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23亿元,补助609个地方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堂建设项目。仅2021年就投入10.8亿元用于支持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此外,民政部还加大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殡葬设施设备新建改造力度,群众治丧条件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实施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减免或补贴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惠民殡葬政策。已有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江西9个省份将惠民范围扩大到辖区居民。

“近年来,各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让群众不用花钱或者只花一点钱就可以完成最后的人生大事,杜绝‘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等现象出现,不断强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说。

更绿色

节地生态安葬

为更多群众接受

在《申请参加西安市首届公益性海葬活动承诺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陕西西安市民王女士长舒一口气:“终于了却家人们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愿,让父亲、母亲、哥哥和弟弟可以在大海里‘团聚’。”

今年清明期间,陕西省首次推出公益性海葬活动,王女士为已逝的四位家人都报了名。“我父亲是一个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淮海战役。父亲生前曾明确表示,死后要魂归大海。”王女士说。

像王女士一样为已逝家人选择海葬的家庭达76户,每户家庭都能在当地民政部门领取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这也是陕西今年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的举措之一。“近两年,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的家庭增幅明显,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群众的接受度大大提高。”陕西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和殡葬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勇表示。

目前,全国多地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加快树立绿色文明殡葬新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已先后树葬了约2000名逝者的骨灰;广西调整划定全区火葬区范围,并依托区位优势,连续9年组织开展花坛葬和海葬,吸引了不少本地区乃至周边省份群众参与;江西省加强对“风水先生”等殡葬从业人员管理,依法关停土葬用品店,全省遗体火化率达100%……

“随着各地对公益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王金华表示,下一步,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奖补力度,并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从繁琐、落后的殡葬陋习和沉重的丧葬负担中解脱出来。

更“清明”

以新型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传递同样哀思

擦拭墓碑、摆放鲜花、点亮电子香烛、拍照反馈家属……在浙江杭州南山陵园,27岁的礼仪师康指赫一丝不苟地帮助在上海工作的何先生完成了清明祭扫。

因疫情缘故,何先生今年无法到杭州为家人扫墓,于是选择了代客祭扫服务,以此表达对逝去家人的怀念。“当客人提出摆放挽联、代念祭语祭文等需求时,我们都会尽力满足。”康指赫说,每次完成祭扫,都是帮助客人完成一桩心愿。

据介绍,杭州南山陵园已推出代客祭扫服务多年。今年清明期间,代客祭扫订单较往年有所增加,陵园的3位礼仪师每天都要完成30多个订单。

在云南昆明,74岁的杨青云正在花店选购菊花准备祭扫。老人介绍,以前去公墓都是烧纸钱祭奠,纸灰漫天、烟雾呛鼻。

从前年起,他们开始用鲜花祭扫,既环保又安全。“时代在变,祭奠的方式在变,但对故人的情感是不变的。”杨青云深有感触地说。

在江苏,各地通过政务网站、线上祭扫平台等开展鲜花换纸钱等活动,让文明低碳祭扫理念深入人心;在海南,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祭奠方式正逐渐兴起;在广州,500架无人机在清朗的夜空组合成各种图案、文字,以寄托对故人亲人的思念……如今,与时俱进的祭扫新方式让清明祭扫更加“清明”,今年清明节假期首日,在全国2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网络祭扫群众达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全国各地正充分利用清明节集中祭扫的契机,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丧葬礼俗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王金华说。 据新华社

深度

调查

走近入殓师:

守护、尊严、坚持

入殓师是份什么样的工作?2022年清明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全国多名入殓师,和您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守护和为之努力的尊严。

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的地下室里,入殓师王丹丹和周哲正熟练地为逝者清理口腔和鼻道。“老年人偏爱自然的淡妆,要让她看上去就像是安详地睡着了。”王丹丹用油彩调出自然的颜色,均匀地涂抹开来,再细致地为逝者打上腮红。

安徽省宁国市殡仪馆馆长杨巍也曾是位入殓师。一位婚期将至的女孩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未婚夫买来婚纱,哭求入殓师能为自己的爱人化一个“新娘妆”。妆容完成后,这一头美丽的新娘宛如睡熟,那一头痴情的爱人泪雨滂沱。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一位女性逝者的丈夫安静地对入殓师王琪说:“我太太生前很喜欢自己的头发,她久病,因为疼痛我们一直没法儿帮她洗头。请您一定、一定、一定要帮她好好洗洗头发,梳得顺一点。”王琪将逝者头发洗净、梳理清爽。原本在一旁安静站立的丈夫,老泪纵横。

渔船上,惨烈的事故现场散发出令人难忍的气味。浙江温岭市殡仪馆的入殓师夏海荣坚持工作了8个小时,逐一缝合遗体、填补空隙、化妆、穿上新衣,让逝者得以体面地下船“回家”……

“让逝者得其所,让生者了无憾。”多次奔赴突发性重大事故现场的夏海荣说,当一个生命因非正常原因终结,“修复”既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亲友的抚慰。

常年工作在地下冷柜附近,易患骨科疾病;经常使用化学药剂,口腔、呼吸道易受刺激;缝合遗体稍有不慎就有被锐器划伤,引发感染的致命风险……以为遗体整容塑形为业的入殓师们,在最近的距离体会冰冷的死亡,用炽热的努力还给逝者体面。

“需要技术吗?”发出这种疑问的人可能很难相信,今天的殡葬领域已经是一个由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等国家部委认可,并设立高校和相关专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领域。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公墓管理员、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及殡仪服务员等岗位都已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就连“不吉利”“不干净”等这些小小的“无厘头”偏见,也能深深地伤害一名入殓师:不能随意说“再见”、不主动与人握手、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说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但这些已成为许多入殓师的生活法则。

但他们仍愿意坚守,以专业为职业“代言”“正名”。

王丹丹曾有过“逃离”的机会。此前,工作表现优异的她,从殡仪馆调入了长沙市雨花区民政局。可当了7年公务员之后,她决定重新干回入殓师,“做自己擅长的事,我才能做好我自己。”

坚守也意味着学习和成长。

“为了给逝者画好眉毛,男同事们总在观察身边女性的眉毛画得怎样。”杨巍说。

周哲则选择借助“泥塑”技艺提升专业技能。“最常做的练习,就是拿一个人体仿真头骨和一张面部照片,通过人工材料塑型、重现五官,要做到95%以上的相似度。”

近几年,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的告别仪式中,遗体整容化妆服务的需求率由原先的不足30%上升至90%以上;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告诉记者,学校殡葬专业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左右……这些都只是专业化、标准化的殡葬业当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专家指出,当前专业殡葬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随着职业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从业人员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宽阔、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深造提升学历、获取技能证书、担任殡仪馆馆长、获得全国民政系统表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入殓师这个平凡又特殊的职业,他们苦学苦练、迅速成长,为职业“代言”“正名”。

“入殓师职业是一种风向标,既标识出提倡移风易俗、弘扬生命文明的进程,又凸显出殡葬行业中越来越饱满的尊重与温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谭泽晶说。 据新华社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