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走进上川黄连胜醒狮队,探访醒狮非遗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深圳意蕴隽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阔步走进大众文化生活,且被更多年轻人喜爱并传承。

2020年12月,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标志着深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望达到9个。深晚记者借此机会,走进上川黄连胜醒狮队,探访醒狮非遗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

1

南派醒狮自成一派

“狮舞有南北派之分,其中南狮发源和盛行于岭南,南狮又称醒狮。”西乡龙狮运动协会会长,同时也是上川黄连胜醒狮团的第四代传承人黄俊介绍,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是二人舞一头。

“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黄俊解释道,狮头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的脸谱作鉴,进行“写色”。

醒狮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在黄俊展示的《“年”兽食青说》书籍中记载道,传说古时中国岭南一带每当瘟疫发生时,总会有一头神兽出现。此神兽哮声如雷,动若闪电,每次当它出现不久,瘟疫便自行消失。因此,当地人认为这种神兽具有镇妖祛邪的本领,于是在农闲时节用竹篾和彩布扎成这种神兽的样子,并配合雄壮的鼓乐模仿神兽的声音,到各家门前舞动以求驱邪镇妖,回避瘟疫。

2

醒狮团最小队员仅9岁

据史料记载,上川黄连胜醒狮团是深圳唯一一个以个人命名的醒狮团,创始人为上川人黄连胜,1906年出生于宝安县上川村,是位传奇式的爱国人士。

黄连胜传下的醒狮舞在鼓乐配合下,舞狮者要把狮子的形意细腻表达。上川黄连胜醒狮团团员阿南(化名)介绍,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简要概括为四个字“动静惊疑”,具体表现为起势、常态、奋起、疑进等。

上川黄连胜醒狮团的队员大多是业余舞狮运动员,每个周末晚上八点至十点,他们便聚集在训练场进行训练。一头身披彩色丝线刺绣的“雄狮”在高桩上踩着鼓点,或跳跃、或摇晃着脑袋舔毛、甩尾,尽显神气,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离不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高桩练习具有一定危险性”,按照国际高桩舞狮标准,平均2.8米高的高桩,直径38厘米,仅一名成年男性常规脚长,桩距在1.8米至0.8米不等,黄俊表示,“上高桩的两名队员只有达到互相知晓动作幅度大小以及下一个动作等默契,才能上高桩。”

目前上川黄连胜醒狮团总人数达到50人,年龄最小的队员仅9岁。教学方面,除了因材施教,黄俊更重视队员们的礼仪人文修养,他希望队员在学技艺之前,要先学做人。

3

因为热爱所以传承

“这两位都是我的师傅,现在他们已年近古稀”,黄俊指着挂满照片的墙上说道,“我从小对舞狮颇有兴趣,于是在两位师傅手下拜师学艺;长大后,舞狮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并使我产生了传承舞狮文化的使命感。”黄俊表示,他会坚持把醒狮文化传承下去。

目前,黄连胜醒狮团已在上合小学、西乡中学等学校开设醒狮教学。

上川黄连胜醒狮队队员华弟(化名)从小喜欢舞狮,在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参加舞狮社团,机缘巧合下加入了黄连胜醒狮团。

华弟作为年轻的“95后”一代,正成为传承醒狮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舞狮,还设计了醒狮品牌的文创周边产品,将醒狮元素融入到这股“国潮风”中。

黄俊认为,舞狮者要把阳光正面的态度展现给大众,让大众了解到舞狮人的艰辛以及背后坚守的龙狮精神。正因为有了坚持、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中华大地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代代传承。(记者 郑淑仪 实习生 赵芃程)

标签: 非遗文化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