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们在赛马。资料图片
老乡在制作鱼包韭菜。资料图片
盘活民俗资源、呵护市场环境、培养文化能人……多点发力,乡村文化的形式、内容和辐射范围都不断扩展,让乡土文化的根脉更好地延续,也让农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本版今起推出“解码·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报道,从贵州深山处的村寨落笔,由南向北,绘至齐鲁平原的小镇,勾勒乡村文化蓬勃生长的灿烂图景,展现韵味十足的乡土生活。
——编者
“呦、呦、呦!”
夜色渐浓,小山村星光点点,悠长而有节奏的号子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间寂静。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的水族村寨里,此刻家家户户宾客满屋,大家围坐一团,喝酒吃肉,迎接端节的到来。
三都县聚居着全国六成以上的水族人口,是水族的大本营。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如同汉族的春节,过节时间按水历来推算,大体在农历八月至十月,全县各片区分7个批次轮流过节,前后持续49天。
中和镇是全县水族群众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端节庆典也最为隆重。10月17日,这里的人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年。
祭先祖、庆丰收
延续文化传统
夜雨绵绵,直到天亮仍无停意,潮润的空气里夹杂着一丝寒意。早上9点左右,水族男女老少循着铜鼓声,从四面八方涌入位于中和镇三洞社区的端坡,参加这里举行的端节庆祝活动。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大家依然热情高涨,雨衣雨伞遮不住他们身上的华美盛装。
相传水族先祖恩公为躲避战乱和灾荒,领着族人迁徙至现在的三都县定居。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在这里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时至今日,水族依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历法和习俗,其中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水族人过端节时,总要举行庄重的祭祖仪式。上午10点,伴随着礼炮声响,古角长号齐鸣,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端出用新米和鲜鱼等当地食材制作的传统美食,祭奠先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仪式马虎不得,它蕴含着我们对先人的敬意,也鞭策着后人继续艰苦奋斗。”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传统仪式,供职于三都县水族文化研究所的民俗专家石国勐,特意走访了多位老族人,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仪式程序和祭词内容,并亲自主持祭祖仪式,让民族的血脉精神更好地延续。
“年,谷熟也。”古水历将一年分为冬夏两季,年终岁首正是稻黄谷熟的秋收时节,因此端节也有庆贺丰收、聚亲会友的内涵。端节期间,各个村寨都一片繁忙。男人们杀猪宰鸭、开塘捉鱼,女人们磨豆腐、酿米酒,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足够的酒菜,款待前来吃年酒的亲朋好友。过端酒席上,“鱼包韭菜”这道特色菜必不可少。其味道酸辣鲜美,鱼肉细腻滑嫩,鱼骨酥脆清香,烂而不糜,香而不浊。“祖先们采集了9种草药和鱼一起制成药材,帮助族人治好了各种病痛,后来药方失传,后人就用韭菜代替9种草药做成这道菜。”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做鱼包韭菜,水族姑娘石银春对它的由来如数家珍。
在水族人看来,家里客人越多表示人气越旺。特别是在端节当天清晨,主人要早早起床敲击铜鼓迎接四方宾客,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进门就是客。热情好客的水家人,敲响铜鼓或长鼓,唱起优美的水歌,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
看赛马、唱水歌
传承风俗技艺
午饭后,雨势有所减弱。村里人顾不上休息,成群结队来到端坡附近的赛马场看台上,等待着最激动人心的端节赛马开场。
自古以来,水族人都生活在大山深处,道路崎岖难行,交通极为不便,出行和运输主要依靠马匹来完成。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水族人养成了爱马、养马、用马的习惯。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端节赛马的风俗。
33岁的潘祖明从15岁就开始赛马,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骑手,他一直想拥有自己的爱马。两年前,他一咬牙买了两匹小马驹,一匹高大的外地马和一匹相对矮小的本地马。如今马儿都已长大,潘祖明决定要试试它们的本事。
下午2点,赛马场举行开道仪式,周边看台上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此次共有59匹马参赛,按马的身高共分为3个组,骑手只要跑进小组前六名,就能获得一笔680元到6180元不等的奖金。端节赛马一般不配马鞍和脚套,对骑手着装也无要求,不少参赛者穿着民族服装或雨衣就直接上场。有的马一路奔驰、遥遥领先,有的马半路闹脾气掉头往回跑,有的马冲出赛道逃离现场……不管跑得快还是跑得慢,只要有赛马从眼前经过,观众们都会欢呼加油。
最终,潘祖明的两匹马都跑进了小组前六名,他因此获得了5000多元奖励。“无赛马不过端,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要的就是一种节日氛围。”潘祖明坦言,成绩和奖金并不重要,能为过新年增添欢乐,这才是赛马真正值得高兴的地方。
如果觉得赛马太惊险刺激,也可以回到端坡来点文艺的。对水族人而言,唱水歌是很重要的技能,特别是未婚青年如果能在节日里惊艳亮嗓,说不准在现场就会找到意中人。此外,对唱水歌也是当地群众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在端坡中央的大舞台上,男女群众组成两个阵容,隔着数米相向而坐。一方用歌声发问,歌词、声调随编随唱。歌声罢,另一方要迅速应答,考验唱功更考验应变能力。“好听,跟听戏一样,让人上瘾呢。”台下有观众听到精彩之处,不禁拍手叫好。
守住根、敞开门
推动文旅融合
端坡现场,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乡间公路上,各地牌照的小汽车排起长队……端节当天,尽管不是周末,还下着小雨,但仍有近8万外地游客涌入中和镇,与全镇总人口数不相上下。而在3年前,这里的端节可没有如此吸引力。
2017年以来,三都县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在三洞社区建起一座占地上千亩的水族端坡文化园,将原先分散在各村寨的庆祝活动,统一搬到这里集中举行,并完善了赛马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让端节对更多人开放,改变‘自娱自乐’的状态,短时间内就把人气提上来了。”中和镇镇长周凤乾说,但镇里距三都县城不到30公里,许多人开车过来参加完仪式便回城,对镇里的旅游消费拉动有限。周凤乾心里清楚,只吸引人来看热闹还不够,要做活端节旅游这篇文章,还得从游客体验上下功夫。
去年,中和镇首次尝试市场化办端节,在祭祖、赛马等传统活动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非遗手工艺品展销、百名绣娘马尾绣技艺表演等环节,带动了特色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等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多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旅行社的对接下,有2000多名游客走进了村民家中体验水族家宴,为老乡们带来了10万余元收入。
今年,镇子继续沿用市场化办节的方式,除了培育当天的旅游消费热点外,中和镇也在“放长线”。“要全面盘活水族文化资源,让游客多留几天。”周凤乾介绍,镇里已经建造了水族马尾绣一条街,并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为客栈,培育兼具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与文化熏陶的多元化旅游方式。
现在的端节与过去比内容更加丰富,在节日经济的推动下,端节演变为集文化意义、经济效益等为一体的民族节日。“离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端节经济就是空中楼阁。”石国勐表示,群众参与是最好的保护,让越来越多人过上甚至爱上端节,才能留住水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标签: 文旅融合